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银发红心耀山乡

2025-07-02 10:44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的青山绿水间,流源水库的建设如同一记震撼群山的重鼓,激荡起发展的强音。这项润泽万民的惠民工程建设大幕一拉开,就遭遇了重重挑战——800户征迁户、3000余群众,流源、石上两个行政村整体搬迁,砖岭、驿马等自然村情况复杂,宅基地权属的历史纠葛盘根错节,补偿标准的争议此起彼伏,故土难离情结交织成网……

关键时刻,一支特殊的“银发攻坚队”逆势出征——平均年龄 70.6岁的鸡冠山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27名老党员,把党员徽章别在胸前,将卷尺揣进裤兜,踩着露水扎进征迁“硬土地”,以党性为犁铧,以经验为耙齿,以威望为耕绳,让“政治坚定、经验丰富、威望深厚”的三大优势,在带泥的脚印里生长为征迁账本上的“银发刻度”,烙下深深的“退休不褪色”初心印记。

先锋引领:党员带头打出“征迁先锋拳”

以“党员先行”为突破口,鸡冠山乡建立“支部书记挂帅—党小组包片—党员户联户”三级攻坚体系,27名老党员如27颗铆钉,将“一管三带”机制钉入征迁一线,亮明身份承诺“三先三带”(先签约、先腾房、先宣讲;带亲属、带邻居、带网格),27户亲属紧随其后完成腾房。支委班子立下“军令状”:“自家事再大,大不过征迁大事;个人损失再重,重不过群众利益。”73岁老党员王元福,在签约首日第一个到指挥部签约。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党小组长,不仅自己带头腾房,还带着家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像一艘破冰船,划开征迁户观望的冰层。同时,27名党员实行“包户责任制”,每人联系10户征迁户,承诺“自家签约不过夜,亲属腾房不拖延”,带动200余户主动跟进。

16名老党员组成“银发宣讲团”,走村串户累计召开屋场会52场,覆盖80%征迁户。政策出台时必到现场、签约僵局必到一线、搬迁困难必到户帮扶,践行“三必到”原则。群众感慨:“你们天天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每周例行召开的“银发讲堂”,也总能看到老党员们带着小马扎,在屋场里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用算细账、画图表的方式答疑解惑,52场宣讲会让原本雾里看花的征迁户心里有了本“明白账”。68岁的流源村老支书谢为余,为讲清“易地搬迁安置政策”,翻出1985年土地台账现场“摆事实、讲道理”,“当年分地时,这棵老樟树就是界桩,你们看台账的批注……”当历史界线清晰重现,当事人握手直叹:“您这把年纪还为我们跑断腿,再不签字真没脸见人了!”   

智慧破局:土专家掏出“解结工具箱”

组建“银发智囊团”,将老干部40余年基层经验转化为“实战攻略”:征迁指挥部里,周红林和吴海波的“专家席”格外醒目。周红林当民政所长20年,最懂群众“心窝子”:养殖户陈某嫌补偿低,她连续7天蹲点,用23页手写方案帮其核算搬迁成本;吴海波做了15年村干部,最会“啃硬骨头”:石上村戴某家的山林纠纷闹了三代人,他带着卷尺丈量3次,让“死结”变“活扣”。

“征迁就像剥洋葱,得一层一层来。”原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刘辉美,把多年调解经验编成“剥洋葱三步工作法”:先听“倒苦水”,再帮“算细账”,最后替“想出路”。在他和陈朝芳、杨守芳等老干部配合下,工作组化解30多起宅基地纠纷;成立“老支书调解室”,针对补偿争议等难题,采用“历史台账+现场丈量+乡规民约”三维调解法,62起矛盾全部在签约前清零。

征迁尚未启动,老党员们早已提前“入场”。支部副书记刘辉佑带着支委班子走村串户,收集群众诉求120余条,整理成《征迁民意白皮书》送乡党委。“先安置后拆迁”“过渡期住房保障”“宗祠古迹保护”等带着泥土味的建议,有7条被纳入征迁方案。周红林感慨:“当干部的,就得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方案里多一个字的考量,征迁时就少十句的争执。”同时,工作组主动对接县城小学,为47名转学儿童协调学位、办理转学手续,确保如期就近入学。

威望服众:老支书拧动“民意金钥匙”

“老万来了,这事就好办了!”64岁老支书万富根是石上村的“定海神针”。万家三兄弟为山林补偿款争吵,政府调解3次未果,万富根带族谱上门:“祖辈开荒为糊口,你们吵架要断子孙活路?”万富根当着三兄弟面展开族谱,最终让他们握手言和。

在安置区建设中,谢为余每天7点到工地“上班”,逗留时间不少于10小时,整个人晒得“黑不溜秋”。他自创“三查工作法”(查建材、查施工、查安全),谆谆告诫施工方:“安置房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容不得半点马虎!”已建60栋安置房实现“零返工、零投诉”。与此同时,长效帮扶同步推进:建立“年龄+技能”劳动力台账,对接县工业园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326人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针对58名困难群众,开发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人均月增收1500元。搬迁后,就业保障和生活服务形成闭环,确保群众“搬得出、过得好”。

不仅如此,老支书谢为余牵头申请成立了黄泥冲秋江雅苑安置区临时党支部,组织12名退休水电工、木工成立“银发服务队”,发放“服务联系卡”,定期上门检修水电、代办采购等,实现217件民生小事“接单—办理—反馈”闭环,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长效关怀。拆迁户谢来发感慨:“不光居住环境更好了,孩子们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也更优了。”  

就这样,鸡冠山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通过全天候服务,让政策温度直达人心,使拆迁群众迁往幸福,助力书写了“拆迁不拆心,暖迁更暖心”的民生画卷。

这场征迁硬仗,鸡冠山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以政治、经验、情感“三大优势”破解了征迁难题的实践,印证了“党性纯度决定征迁速度,政治信仰凝聚民心向背”的治理逻辑,老党员们让“银发智慧”突破个体局限,成为可传承的治理资源,形成“老经验对接新需求”的治理新模式,并以“蹲下来听诉求”的姿态,将群众“故土难离”的愁绪转化为“新居可期”的愿景,让政策执行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协商,最终实现从“要我迁”到“我要迁”的心理嬗变,将“干部干”与“群众盼”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转变,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周双萍、甘红艳、周鑫)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