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跨海大桥完成首次大机施工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工务段对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进行大机捣固作业。李梓晗摄
“轰隆隆……”8月3日凌晨1时,几声巨响划破了深夜的宁静,只见两台大机作业车如同两只“钢铁巨兽”,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铁路施工区段缓缓前行。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长16.34公里,是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雄跨在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的平潭海峡之上。该桥不仅是连接福州陆地与海岛的交通纽带,更是区域经济腾飞的关键支撑,暑运期间,平潭旅游热度攀升,列车开行密度加大,轮轨摩擦加剧,线路损耗增加,为保障旅客出行和运输安全,国铁南昌局福州工务段需要利用深夜“天窗”期进行大机捣固作业。
施工负责人吴培磊通过对讲机与各作业小组实时联动,确保各项施工流程安全有序。易威摄
“施工命令已下达,各小组注意,迅速进入施工区域开始作业!”施工负责人吴培磊话音刚落,南铁福州工务段的30余名作业人员迅速行动起来,有序进行施工准备。霎时间,对讲机中的呼声、工具的碰撞声、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支施工“交响曲”打破了夏夜的宁静,跨海大桥上呈现一幅“热火朝天”景象。
“此次施工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开通以来的首次大机施工,通过大型机械捣固作业对铁路线路进行振动重排、密实石砟,可以进一步提高轨枕承重能力,减少晃车,保障列车平稳运行。”吴培磊介绍道。
1时30分,大机捣固车平稳驶入作业区段,正式拉响了当夜的捣固作业“号角”。随着机器的轰鸣,捣固作业车在施工区段缓慢前行,车上的夯拍器和捣固镐相互配合,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捣镐插入道砟中震动密实,经过一套“起”“拨”“捣”的作业流程,线路变得平整有序。
数据测量组成员卢政使用检查尺具测量并复核大机施工起拨道参数。易威摄
施工过程中,数据测量组成员卢政手持检查尺具,反复测量并复核当晚线路起拨道参数。他今晚的任务是全程盯控大机捣固参数设定与执行,重点卡控起收车位置、起拨道量、捣固遍数等关键指标的精确性。起身、蹲下检测、再起身、又蹲下检测……一晚上下来,他需要不断重复着这套动作数百次,夏季闷热天气叠加作业机车散发的热量,使他身上的橙黄色工作服反复湿透又风干,凝结出一层层浅白色盐渍。“线路几何尺寸是保障高铁平稳运行的关键,所以我们的检测容不得一点误差,必须精确到毫米级。”卢政擦了一把脸上的汗珠介绍道。
数据测量组成员谭巍利用电子轨距尺测量线路参数。易威摄
2时30分,在大机捣固作业车后方安全距离处,现场质量监控组组长文志宇正推着轨道检测小车同步监测作业数据。“这边有点偏差,再补捣一下。”文志宇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后,人工捣固组组长纪小亮随即带领组员赶到施工区段,对偏差部位进行人工密实捣固。“大机捣固就像给轨道‘正骨’,一丝偏差都得纠正,这样列车才能平稳运行。”文志宇说道。为确保大机施工安全万无一失,他们采用捣固车自动测量系统、人工道尺、线路轨检测仪相结合的方式,对捣固后线路的水平、轨距、高低进行严格把关,一经发现超限点位,即时进行补偿捣固或人工精调。
质量监控组成员文志宇使用轨道测量仪实时检测分析捣固作业后线路各项数据。易威摄
4时30分,大机捣固作业结束后,吴培磊目不转睛地看着轨道检测仪屏幕,对捣固后的线路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复核,严守清筛施工开通的最后一道关口。“经检查,换轨地段各项数值达到作业验收标准,施工圆满完成,大家辛苦啦!”在确认各项数据正常后,他通过对讲机向各作业小组通报。
5时许,跨海大桥上天色微亮,两台捣固机作业车缓缓驶离作业区间,经过240分钟的连续奋战,此次大机捣固施工顺利完成。(何卫东、李荻、易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