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旁的 "听声者"
8月8日9时许,南昌南车辆段鹰潭检修车间的空气里浮动着油脂与汗水的混合气息,轮轴班组的作业区早已是一派沸腾景象。
身穿蓝色工装的职工们沿着轮对收入流水线整齐排开,有人弓着腰在表单上飞速记录轴承编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有人举着强光手电仔细检查轴承外观,连微米级的划痕都不肯放过。
若把货车比作在铁轨上奔跑的巨人,车轮便是支撑身躯的腿脚,而轴承则是这双腿脚中最关键的骨架。此刻,轮轴组的李其勇正半蹲在流水线旁,深蓝色工装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成深褐色,安全帽下的额角挂着晶莹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到沾满油污的工装领口。
他左手稳稳扶住轴承外圈,右手紧握的点检锤在掌心磨出了光滑的包浆,时而轻轻转动轴承感受顺滑度,时而将耳朵贴紧金属表面,仿佛在倾听时光流淌的声音。38℃的高温让车间像个巨大的桑拿房,他却执意不肯戴手套:"隔着手套摸轴承,就像隔着毛玻璃看东西,手上的触感会差很多。"
这套"听声辨病"的绝技,李其勇曾练得脱了层皮。货车轴承是完全封闭的精密部件,内部是否存在裂纹、磨损,全靠敲击时的声音判断。刚入行时,他总被车间里的各种噪音干扰,常常把正常轴承误判为故障品,一个班下来要返工十几次。"耳朵得像筛子,把杂音都滤掉才行。"师傅的话点醒了他,从那天起,工具房成了他的"秘密基地"。他把数十套新旧轴承混在一起,特意打开三台工业风扇制造噪音,在呼呼的风声里一遍遍敲击、倾听、标记。
如今已年过五旬的李其勇,每天要检查200多套轴承,平均每两分钟就要完成一次俯身、敲击、侧耳的动作。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从未出现过一次故障漏检。"李师傅的点检锤就像有魔力,经他手的轴承,我们一百个放心。"轮轴组工长笑着说。
在李其勇的带动下,班组里掀起了"练硬功、精业务"的热潮。年轻职工们不仅学他的检查技巧,更学他那股子较真劲儿—轴承上的每一处划痕都要溯源,每一声异响都要深究。(黄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