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三树”绘新景
善和村地处抚州市乐安县湖坪乡东南部,享有“红色热土、文明之乡”的美誉。全村共有476户人家、1786人,其中党员37名。这里不仅留存着朱德故居、红五军团指挥部等革命旧址,“朱德捡田螺”等红色故事也代代相传。进入新时代,村子更掀起了文明乡风建设热潮,谱写着动人篇章。近年来,通过开展“三讲三树”活动,该村让文明新风浸润家家户户,取得了累累硕果。
讲道德品行 树先锋榜样 褒扬好人好事
善和村大力推行道德“红黑榜”评选,以“红榜”表扬先进,以“黑榜”督促后进,让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管。村民王大爷感叹:“我们村的‘红黑榜’可太有用啦!上了‘红榜’脸上有光,上了‘黑榜’出门都不好意思抬头。”对于不孝敬老人、家庭不和睦等反面典型,公开曝光后,村里还会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上门劝说教育。
在孝老爱亲方面,村民谌水秀是当之无愧的典范。她十年如一日照顾卧床婆婆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全村人。村里抓住这一典型,开设“孝老爱亲”课堂,组织“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两年来,共评选出“红榜”典型12人、乡风文明“六好户”8户、“黑榜”4人。如今,村里孝敬老人的日益增多,家庭纠纷显著减少,孝老爱亲的风气愈发浓厚。
讲红色故事 树文明新风 倡导移风易俗
“当年红军在我们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现在年轻人结婚,彩礼动辄十几万元,这像什么话?”在移风易俗宣讲会上,一位老党员感慨道。这番话令在场的年轻人陷入了思考。
2024年,村里出现了“零彩礼”出嫁的新鲜事。这在以往难以想象——过去结婚往往要求在城里有房有车,彩礼动辄十几万元。经过党员干部多次上门劝导,最终促成了这桩“零彩礼”婚事。如今,村里的婚嫁风气明显好转,彩礼普遍降至3万元以内,大操大办的铺张现象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简朴温馨的婚礼。
村里还将红色故事编成快板和小戏,在“善和大讲堂”演出。现在,年轻人结婚前都会自发前往朱德故居聆听红色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积极发挥作用,主动协助村民操办红白事,既保持了传统仪式的体面,又帮助村民节省开支,获得了广泛好评。
讲文化生活 树时代风尚 丰富精神家园
“以前吃完饭,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现在可不一样啦!”村民曾大婶笑着说。村里对“善和大讲堂”进行了改造升级,目前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随着广场舞队的组建和每月举办的文艺活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或重要庆典,村民都会自发地在“善和大讲堂”排练节目,他们编排的民俗节目精彩纷呈,既让古老戏曲焕发了生机,又融入了现代歌舞,展现出乡村文化的多元与活力。
最受欢迎的是“点单式”服务:村民想听戏,就请戏班子;想学农业技术,就办培训班。去年,举办的12场活动场场爆满。“善和大讲堂”还设有农家书屋,藏书1000多册,成为孩子们放学后最爱的去处。如今,善和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村民精神生活愈加丰富。
农贸市场的改造最能体现村庄变化。昔日该村的农贸市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民自发捐款3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宽敞明亮,既便利了群众生活,更温暖了人心。
如今的善和村,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孝老爱亲、家庭和睦的多了,勤俭节约的多了,读书看报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乡情乡谊浓了。这些变化正是“三讲三树”结出的硕果。(詹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