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仙女湖区:从“浪浪山”中寻找青年干部成长之道
这个夏天,国产动画《浪浪山小妖怪》火了。四只小妖走出浪浪山取真经的故事,恰似当代青年干部的成长侧写。所谓"浪浪山",是每个人心中那道看不见的坎——它可能是基层工作的琐碎,可能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可能是面对未知时的犹豫。但正如小妖们最终发现"真经在脚下",青年干部的成长之路,也藏在翻山越岭的实践之中。
破局,走出舒适区的"取经第一步"。从校门到机关门,不少青年干部初入基层时,总被"本领恐慌"缠住手脚。有人抱怨"材料写不好,群众工作难",有人困在"文件转得溜,实事办得少"的怪圈。但浪浪山的小妖们告诉我们:鞋底沾泥才能心贴群众。某90后驻村干部刚到村时,连方言都听不懂,硬是跟着村民下地干活三个月,晒得比老乡还黑,才摸清每家每户的难处;另一位选调生在信访窗口坐了半年冷板凳,把厚厚一本《信访工作条例》翻得卷边,最终总结出"接访三步法"——先递茶再听事,能解决当场办,难处理限时复。基层不是"练级场",而是"炼金炉",青年干部只有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才能把"问题清单"变成"成绩清单"。
守戒,系紧廉洁的"第一粒扣子"。电影里黄眉怪为前途出卖灵魂,现实中个别干部为升迁迷失方向。某地曾曝光年轻干部贪污扶贫款案例,涉案者刚入职便沉迷网络赌博,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最终身陷囹圄。这警示我们:廉洁从政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青年干部要常照"三面镜子"——用党章党规"正衣冠",拿群众期待"照初心",对标先进典型"找差距"。守住底线不是保守,而是为了走得更远,毕竟"油门踩得越猛,刹车越要灵敏"。
为民,把"小我"融进"大我"的担当。当小妖们为救村民使出"必杀技",当黄文秀在暴雨中奔赴扶贫路,当廖俊波把办公室搬到工地,这些故事都在诠释同一个真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某乡镇党委书记在抗洪时连续72小时泡在水里转移群众,脚被划伤感染仍坚持指挥;一位社区工作者为解决老人"吃饭难",跑遍辖区20多家餐馆,终于谈下"爱心午餐"合作。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钉钉子精神"把小事办成暖心事。正如基层干部常说的:"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正是青年干部最珍贵的"成长养分"。
站在新时代坐标上,青年干部的"取经路"没有终点。把"浪浪山"踩在脚下,把"真经"写在大地,那些翻山越岭的足迹,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成长的意义,不在山顶的风景,而在翻山时磨破的鞋底、晒黑的皮肤,以及始终向前的脚步。这或许就是《浪浪山小妖怪》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真经",从来不在远方,而在脚下这片滚烫的红土地上。(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