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赋能重在实效
基层,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然而,形式主义的阴霾却长期笼罩基层,消耗着基层干部的精力,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的典型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决向形式主义“亮剑”,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锚定决策“实”字诀,防脱离实际增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基层工作的成效与负担。部分地方在推进项目建设、制定政策措施时,未能充分结合基层实际条件,缺乏深入调研和系统论证,导致决策落地困难,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无形中加重了基层的工作压力。基层资源有限,每一项决策都关乎民生福祉与发展走向。唯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基层实情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避免盲目施策,让基层轻装上阵抓落实。
筑牢考核“效”字碑,戒繁琐指标干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基层忌扰民生”。考核评价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指挥棒,但其设计必须贴合基层实际、突出实效导向。当前,部分地方和部门的考核体系存在指标繁琐、过度留痕、频繁排名等问题,让基层干部陷入“重材料轻实效”的误区,耗费大量精力应对考核,难以专注于实际业务工作。中央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必须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精简考核流程,突出实绩导向,坚决砍掉不必要的考核指标和佐证材料,让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基层干事创业的“助推器”,而非干扰基层工作的“包袱”。
严守创建“俭”字规,禁违规收费加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各类创建示范活动本应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但少数单位和行业协会超出规定范围开展活动,甚至违规收取费用,严重加重了基层的经济负担。基层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和基础建设,每一分钱都应用在刀刃上。违规收费的创建活动,不仅挤占基层有限的财政资源,还迫使基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应付检查,形成“多头加码”的叠加效应。必须严格执行活动创建清单制度,坚决整治违规收费、强制参与等行为,让基层能够将资源集中用于办实事、解民忧,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 陈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