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青年在乡村探索茶产业振兴之路:在茶园养殖土鸡为乡村振兴带来双重机遇

2025-08-22 15:47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景德镇浮梁县,2025年 8月 19日)景德镇浮梁县勒功乡杨家坂村,一片曾承载着村民生计与希望、后因时代变迁而荒芜的闲置茶园,如今重焕生态与经济双重活力。

2022年返乡青年卢蕴彬在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创建“青农社区”乡村青年创业基地,通过对周边乡村文化、产业的深度挖掘与实践探究。于2024年4月启动孵化“有个机会”大学生创业团队,结合当地特色茶产业发展需求,驻村进行产业转型试点研究,探索出“茶园 +土鸡”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让 15亩闲置茶园复苏,更通过“短视频引流 +小程序配送 +实体门店”的立体销售网络,为村民开辟可持续增收新路径。目前,该项目已通过试点验收,即将在10余个乡村推广,成为乡村振兴“青年赋能”的鲜活例证。

(勒功乡青农社区青年创业基地局部航拍图)

一、生态种养破解资源闲置困局:从荒芜茶园到“天然循环场”

勒功乡曾因九龙山垦殖场而成为浮梁茶产业的骄傲——这里诞生了江西省首条精制红茶自动化生产线,茶叶曾远销海外。但随着垦殖场撤制,茶厂职工下岗,叠加教育、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年轻人纷纷离乡,加之传统茶园种植成本高、收获期短、收入低,许多茶园逐渐抛荒。“能让机器转起来的那群人已白了头,可土地没忘,每年春天茶树仍悄悄发芽。”团队成员感慨道,这份坚守成为项目的初心。

(有个机会团队合照)

“青农社区”自2022年落地了勒功乡以来,一直在探索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其中产业多元化联动与乡村电商是“青农社区”团队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缺口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青农社区”联合当地高校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共同组建的“有个机会”团队,并由“青农社区”青年乡创平台为团队全程提供资金、场地、创业指导等,帮助“有个机会团队快速成立落地。以“青年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针对浮梁县勒功乡地区茶园闲置率高、管理成本高、产出利润低和收获周期短等痛点,探索出“茶园土鸡种养销售一体化模式”。团队深入研究勒功乡地理与气候特征,从全国 15种鸡苗中选中大别山区的皖南土黄鸡——这种鸡能适应茶园环境,成为“天然园丁”。鸡按照合适密度投放入园,可以为茶园带来诸多好处,如:土鸡会啄食杂草、昆虫,为茶园的除草灭虫提供无害化帮助,减少或杜绝农药的使用同时降低人工除草、灭虫的成本。同时,土鸡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能够为茶叶的生长提供很好的养分,以此降低化肥的使用。茶树对于鸡来说,是很好的栖身场所,也为鸡提供了诸多优质的食物来源,降低了养殖的土地和喂养成本。

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该举措有效地提高了茶叶和土鸡的品质,以更贴近自然的方式,增加茶叶与土鸡的产品附加值。

试点中,团队摸索出科学养殖方案:2024年 7月,在 15亩茶园以每亩 25-30只的密度投放 400只健壮夏雏鸡苗,后期随鸡群生长适时调低密度,既保证鸡群活动空间,又避免茶树受损。防疫上,投放前全面消毒场地,对鸡苗严格检疫并接种疫苗,每月 15日定期健康检查,使土鸡成活率高达 98%。喂养则坚持生态原则,以玉米、谷糠为主的本地谷物搭配本地蔬菜,按 7:3比例每日定时定量投喂,引入山泉水保障饮水健康。

项目负责人施金玉在对试点项目的验收汇报中表示:“我们这种模式实现了“养鸡不毁茶、种茶能增收”的生态循环:土鸡啄食害虫使茶园虫害率降低 30%,穿梭刨土疏松土壤助力茶树根系生长;每只土鸡年产 30斤发酵粪便,为茶园提供天然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50%(部分试点区域甚至减少 80%以上),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茶树生长。数据显示,每亩茶园综合成本降低 1200元,额外增收 2000至 5000元,茶叶品质与产量双重提升。”

项目采用“企业 +青年 +村民”合作模式,企业与青创团队提供鸡苗、技术及销售渠道,农户负责日常养殖。目前已有 15余户村民参与,养殖规模达 5000羽土鸡,盘活 80亩低产茶园,预计每户年均增收超 3000元。

二、数字经济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从“卖难”到“全链路直达”

为破解农产品“卖难”,团队构建“内容引流-电商转化-即时配送”全链路体系,借助互联网打破地域界限,让“走不出去的茶叶”走进千家万户。

(有个机会团队直播现场照)

内容创作上,团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记录大学生乡村创业的过程,从项目初期的环境治理、土鸡饲养管理再到产品的线上销售,用一条条短视频进行了生动记录,如:“茶园晨牧”“土鸡汤熬制”等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超百万。短视频不仅展示真实的养殖环境与产品信息,更建立起消费者情感连接——许多人因视频专程前来体验茶园采摘和土鸡认养。“消费者愿为正宗农产品买单,但缺信任渠道,我们用透明信息架起桥梁。”短视频负责人叶欢欢说。

(有个机会团队严冬直播现场照)

电商运营方面,在青农社区自主开发的“青年数创集”小程序中上线“有个机会共享农场”版块,并上线发布了土鸡、土鸡蛋等 10余款产品,支持“线上下单 +冷链配送”,因考虑到产品的特殊性及成本,经过对比研究后”有个机会“团队提出”同城经济循环“的电商销售与服务配送体系,用电商来链接同城乡村与城市的消费需求,实现城乡“次日达”,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150%。小程序创新“土鸡认养”功能,消费者可远程查看土鸡生长状态,收获专属礼盒。

场景延伸上,团队在杨家坂村开设“乡野土鸡火锅”体验店,主打山泉土鸡汤、药膳猪肚鸡汤。为炖出“营养 +地道”的汤品,团队反复试验上百次,精选散养 180天以上的土鸡,以柴火慢炖 3.5小时,搭配黄芪、虫草、枸杞等药膳及猪肚中和口感,既滋补又健脾。同时,启动城乡外卖服务,小程序预约下单后,土鸡汤等熟食同城速达,实现“从茶园到餐桌”的新鲜传递。线下还组建客户社群,点对点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有个机会柴火土鸡炖煮现场照)

(乡野土鸡火锅店内局部照)

三、社会效益与政策支持: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闭环

项目实施一年来,形成“高校科研 +企业运营 +农户参与”的多方共赢模式,让乡村从“沉寂”走向“复苏”。该项目曾多次被媒体进行报道,并被多所高校作为乡村青年创业项目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沙垚老师曾为”有个机会“项目发表专题文章《返乡青年:在乡村看见未来》。

增收与赋能方面,直接带动 15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 3000元,降低茶园管理成本 200元 /亩 /年;11名大学生驻点创业,培养 30余名新农人,涵盖短视频运营、智慧农业技术员等领域;近 300名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 10余个兼职岗位。“往昔青年离乡,而今大学生携技术归来,我们跟着学,日子有了盼头。”勒功乡村民说。

(景德镇学院学生来“有个机会”项目参与实践合影)

资源激活上,通过“第一产业整合 +高附加值转化”,不仅激活闲置茶园,更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农户在基地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多元化产品(茶叶、土鸡、熟食等)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政策协同上,勒功乡人民政府为项目提供经营场地、土地使用权,修缮老旧校舍,提供基础保障,加速了模式落地与推广。

四、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让“致富密码”遍地开花

谈及未来,青农社区创始人、项目孵化指导卢蕴彬透露“三步走”战略:技术升级上,引入 AI巡检系统监测土鸡健康与茶园病虫害,2026年前实现养殖数字化管理;品牌扩张上,申请“有个机会”生态土鸡有机认证,开发定制产品,三年内打入长三角高端市场;人才培育上,携手景德镇学院、平顶山学院等共建“青年乡村数字助农工作站”,以“产教融合”培育本土创业精英。

目前,项目已与多个地区达成合作意向,将联动 4个主要茶产区进行跨区域复制。“从‘输血’到‘造血’,是青年入乡创业的根本目的。”卢蕴彬说,“我们希望输出模式,让更多乡村复制‘茶园里的致富密码’,让更多青年成为‘新村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据悉,团队计划 2026年帮扶 100户茶农,实现户均年增收 2万元以上,带动 50名大学生入乡。当科技与创意扎根土地,沉睡的资源正绽放金色希望,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赋能”的可复制样本。

(有个机会项目成员与村民合影)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