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抚州市乐安县谷岗乡登仙桥村:战火淬炼英雄地,一座古桥载忠魂

2025-08-25 15:26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登仙桥村,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1933年2月27日,周恩来、朱德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在登仙桥至黄陂十余里峡谷中,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术,合围国民党军第52、59师。经过36小时激战,全歼敌52师、重创敌59师,生擒敌师长李明、陈时骥,缴获枪支万余支。这场载入军史的“登仙桥大捷”,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经典战例。如今,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登仙桥大捷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世人讲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登仙桥村鸟瞰图

image.png

登仙桥村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登仙桥村位于抚州市乐安县谷岗乡,是中组部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省级红色名村。现保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登仙桥大捷旧址,还有何家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节孝坊)等革命遗址。登仙桥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的关键见证地,是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乐安县积极推进登仙桥村革命文物和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维修了登仙桥旧址,对登仙桥周边的民居进行维护改造,打造了第四次反“围剿”登仙桥大捷旧址展览。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提升,设置了“登仙桥大捷旧址”文字地标,新建了红军纪念碑、集结台、红军食堂、红军医院等。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登仙桥大捷旧址

image.png

“红色文化+”的乡村振兴路径近年来,登仙桥村以红军村建设为契机,赓续革命“红”,传承文脉“古”,发展生态“绿”,改善村容村貌,走出一条“红古绿结合”共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动能。登仙桥村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登仙桥大捷旧址为核心,建成集旧址展陈、纪念碑广场、红军路于一体的红色建筑群,通过电子屏幕、战斗场景还原等现代展陈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同步实施“红色元素植入工程”,将红色标语、五角星等符号融入村居改造,依托金丝皇菊观光园开发“红色研学+生态采摘”复合型旅游线路,推动游客量年均突破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通过“门前三包”责任制和村集体绿化工程,形成“步步有景、处处见红”的特色风貌。

建成江西省首批红色研学基地,开设“六个一”标准化红色研学课程(听一堂党史课、走一段红军路、唱一首红歌等),将登仙桥村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与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挖掘整理“红军夜渡登仙桥”等9个革命故事,打造情景教学剧目。每年组织“重走反‘围剿’路”主题党日活动,结合VR技术复原历史战役,累计开展红色教育1300余场次,培育20名本土讲解员,推动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现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红色教育、休闲旅游的“打卡胜地”。

在登仙桥革命旧址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特色产业,筑牢共富根基。立足山区生态优势,构建“长短结合”的绿色产业体系:短期发展金丝皇菊、羊肚菌等特色种植,其中金丝皇菊亩产值达7000元;长期培育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及小黄牛养殖,通过电商平台将高山大米、羊奶等农产品销往北上广深。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菊花采摘体验项目,游客现场认购鲜菊,72小时内完成烘干配送,实现“田间直达餐桌”的产销闭环,形成红色文旅与绿色产业双轮驱动格局。

登仙桥村——金丝皇菊种植基地

image.png

登仙桥村将持续深化“红色文化+”模式,进一步深挖红色文旅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强化与周边景区景点的联动发展,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