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向形式主义亮剑 为基层减负"提质"

2025-08-26 09:47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正像无形的枷锁捆住基层干部的手脚,让他们在"文山会海"中疲于奔命,在"过度留痕"中消耗精力,在"多头考核"中无所适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爱,更是确保政令畅通、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之举。

形式主义的"三大病灶"亟待根治

当前基层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游戏"成负担,有的部门把"发文多""开会勤"当作工作成效,导致基层干部每天大半时间用于"应付文件""参加会议",真正下沉一线服务群众的时间被严重挤压;二是"留痕主义"耗精力,表格要填到"小数点后两位",照片要拍到"领导与群众同框",一些本可简化的工作被异化为"材料竞赛",甚至出现"为留痕而工作"的本末倒置;三是"考核乱象"添压力,多头考核、重复考核屡见不鲜,有的考核指标脱离实际,基层不得不"围着指标转",甚至为了"达标"搞临时突击、数据造假。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政绩观的偏差和官僚主义的滋生。有的干部把"显绩"当追求,忽视基层的实际困难;有的部门把"责任下压"当方法,将本该自己承担的工作转嫁给基层,看似"层层负责",实则"层层甩锅"。长此以往,不仅会拖慢政策落地的速度,更会伤害群众对干部的信任。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实干"松绑"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绝不是降低工作标准,更不是纵容"躺平",而是要把基层干部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办实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减负措施:严控发文开会数量,让"文山会海"瘦身;优化考核评价体系,让"实效"代替"痕迹";明确责任边界,防止"责任甩锅"……这些举措的核心,是为实干"松绑",为担当"撑腰"。

真正的减负,要体现在对基层的理解与尊重上,才能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面对的是具体而复杂的问题,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的灵活施策,而不是"一刀切"的硬性要求。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多问一句"基层能不能接得住",在检查考核时多看一眼"群众是不是真满意",才能让减负措施真正落地见效。

长效治理需要"上下联动"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基层干部敢于说"不",更需要上级部门主动"改"。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对反弹回潮的形式主义问题露头就打,让"减负"不成为一阵风;另一方面,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减负后轻装上阵、大胆探索,让他们不因"怕担责"而不敢作为。

整治形式主义更需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当"群众的口碑"取代"材料的厚度"成为评价标准,当"解决问题的实效"胜过"会议的次数"成为工作追求,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自然会被铲除。唯有如此,基层干部才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用更多实干业绩回应群众期待,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群众的"暖心一公里"。

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增的是干劲;去的是虚功,留的是实效。向形式主义亮剑,为基层干部赋能,才能让他们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余江区邓埠街道建设社区 吴伟玲)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