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行公益 赤心暖乡亲
蝉鸣把盛夏的午后搅得滚烫,大义乡村书法苑里,却飘着淡淡的墨香与清凉。68岁的退休党员教师胡建萍正站在一名小女孩身后,指导她左手按着铺开的宣纸边,右手握着一支狼毫笔运笔:“捺画要像人伸腿,得有筋有骨。”汗水顺着他鬓角的银丝渗出。讲台上的废纸堆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式各样的字,都是给来上课的书法爱好者练手的。
把心熬成粥,喂饱岁月的暖
在胡建萍的人生字典里,“感恩”二字被放在最前面。生父去世后,7岁那年,他跟着再婚的母亲来到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大义村文家。继父看着瘦得像根豆芽菜的他,摸了摸口袋里仅有的几张纸币,咬牙说:“这娃得读书。”从此,胡建萍就和继父的儿子结伴上下学,处得跟亲兄弟一样。
“爸爸,我领工资了。”1975年,刚当上民办教师的胡建萍把第一笔工资全塞给了继父。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命运正悄悄埋下一道坎——两年后,比他大4岁的继父的亲生儿子意外离世,留下才两岁多的侄女。嫂子改嫁时,才成家两年的胡建萍抱起四岁的侄女,替她擦了擦眼泪:“以后叔家就是你家。”
那些年,胡建萍的自行车后座总载着两个小“跟屁虫”:亲生女儿和小侄女。“有次我贪玩很晚都没回家。叔叔揣着个手电筒冲进夜幕中,还发动十多个村民一起找。找到我时,叔叔抱着我直掉眼泪。”如今,侄女已事业有成,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仍会带着孩子回村探望胡建萍,平日电话嘘寒问暖不断。
母亲从95岁起生活不能自理。胡建萍把萍乡市区刚装修好的新房锁了,带着妻子搬回乡下老屋。每天清晨,他先给母亲擦身,再把猪肉剁成泥,掺着小米熬粥,“娘牙口不好,得煮到能抿化”;正午太阳好,就推着轮椅在院子里晒太阳;夜里母亲睡不着,他就坐在床边,用温热的手轻轻揉着她的膝盖,直到母亲发出均匀的鼾声。有回妻子打趣他:“你对咱妈,比对我都上心。”他笑着说:“娘养我小,我得陪她老,这不是任务,是福气。”
亲情从不是血缘的羁绊,而是把别人的难处扛在自己肩上的担当。胡建萍用三十多年的时光证明:所谓家人,不过是心甘情愿把“外人”熬成“自家人”的过程。
以笔墨为犁,耕植文化的田
2017年退休那天,胡建萍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门口,摸了摸讲台上的粉笔灰,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教书时总想着退休后享清福,真退了才发现,人不能闲着。”他想起继父生前总说“咱村人不能光会种地,得有点文化气”,便拉着几个老伙计合计:“把村上的旧会议室改改当教室,办个免费书法苑吧。”
缺师资,他央求以前的同事朋友来上课;场地改造、纸墨来源,他就找政府、找企业寻求“后援”;在深圳工作的女儿接他去深圳住,他待不了多少天就坐不住了:“苑里的课没人上,我得赶紧回去。"
书法苑的门,永远为所有人敞开。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从湖南醴陵跑来求教的,“胡老师说‘只要想学,多大岁数都是学生’”;11岁的小学生吴依依总泡在苑里,如今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胡爷爷说,字写好了,人就立住了”。
2018年春节前,胡建萍联合湘东区书法协会、荷尧镇人民政府举办“‘大义杯’书画作品展暨义拍义卖送温暖”活动,把筹到的钱送给50多户贫困户家,巧妙地将艺术传承与公益扶贫相结合,让文化之光照亮困难角落。拿到善款的贫困户摸着墙上贴的春联,抹着眼泪说:“这字里不光有墨香,还有热乎气。”。
十年光阴流转,胡建萍对书法苑的牵挂从未褪色。每年,他总会如期捐1000元给书法苑,那带着掌心温度的纸币,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乡邻心间扎下根来。正是这年复一年的坚持,如春风化雨般唤醒了更多人的热忱——乡贤、企业家们纷纷解囊,让积攒的心意随笔墨流淌。这一笔笔捐款,化作书法苑里不灭的灯火,照亮着文化传承的路,也温暖着乡亲们守望相助的岁月。十年间,这个由村上的旧会议室改造的书法苑,走出了近500名书法爱好者,有人成了学校的书法老师,有人成了社区的文化志愿者。
胡建萍用一支毛笔,在乡村的土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传承。笔墨里藏着的不只是点横撇捺,更是一代人对文化的坚守——就像老树根在土里默默扎根,终会让新枝伸向天空。
用脚步丈量,铺就公益之路
“建萍哥,你这是图啥?”去年老旧小区改造,有村民看着胡建萍把自家4厘菜地让给邻居,忍不住念叨。他蹲在田埂上,拔了根草叼在嘴里:“路宽了,大家走得都舒坦,比几棵菜重要。”
这样的“傻事”,胡建萍做了一辈子:修路、修水井、河道治理、志愿服务,他样样有份。执教的40年里,他常常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自掏腰包给留守儿童购买文具,偷偷塞几百元解人燃眉之急……有年冬天,村里一户人家在广东遭遇事故,一死一伤,消息传回村时,家属哭得瘫在地上。胡建萍说:“都是乡里乡亲,谁家没个难处?咱搭把手,帮他们过了这坎!”他自己带头捐款,挨家串户募捐,把筹到的二十多万元一分不少送到了家属手里。
为了推动大屏山的旅游事业发展,他发动村民,自筹资金,带着老伙计们到大屏山开辟旅游山路,护路、护山、植树,在羊古岭修路建亭,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布缠上。有人劝他:“这路又不是你家的,犯得着吗?”他指着远处的山:“路是大家的,游客来了,村里的果子能卖出去,孩子们就能多几本书读,这账划算。”他到处收集资料、照片,费心费力创作了一本《湘风荷韵》,想方设法印刷出来,免费散发,被人称为大屏山义务宣传员。
去年春节,他看着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冷冷清清,便提议“集体过年”。他带头捐了2000块,村民积极响应凑钱杀了羊、宰了牛,在晒谷场上搭起舞台,老人唱山歌,孩子跳街舞,热闹得像个大庙会。大年初一那天,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建萍啊,这年过得,比吃了蜜还甜。”
作为党员,胡建萍把“为人民服务”写成了日复一日的“做”;作为教师,他把“传道授业”变成了一辈子的“陪”;作为普通人,他把“感恩”活成了“把他乡当故乡,把他人当家人”的日常。胡建萍就像他书桌上的那方砚——从不炫耀锋芒,却让每一滴墨都浸润着乡土的温度,让每一笔书写都生长着向善的力量。
他和他手中的笔,已成了大义村最厚重的一撇,最温暖的一捺,在乡土大地的宣纸上,写就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周双萍、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