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抗战精神,书写时代新篇章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间的巨手可以抚平战争的创伤,却无法磨灭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用血与火熔铸的精神基因——抗战精神,这并非博物馆橱窗内供人凭吊的静态遗产,而是奔涌于文明血脉中的永恒活火,是照亮复兴之路的巍峨灯塔,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困顿世界的一份超越时空的文明答卷。在文明冲突与对话并存、分裂浪潮与团结渴望交织的当下,广大青年干部要赓续抗战精神,将民族最深层危机中迸发的意志、智慧与担当,创造性转化为解答时代之问、书写人类新篇的磅礴实践。
抗战精神的核心密码,深藏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极限忠诚里。当现代性武器的铁蹄踏碎山河,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以“血肉之躯填火海”的决绝,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悲壮的忠诚史诗。这种在文明存续绝境中锻造的“绝对韧性”,为价值飘摇时代的青年铸就了精神定盘星。抗战精神是一座刺破迷雾的信仰峰峦,广大青年干部要牢记和平年代的忠诚并非冲锋陷阵的豪言,而是对理想信念的静默坚守、对使命担当的无畏奔赴、对价值底线的誓死捍卫。传承此魂,便是要在意识形态的隐形战场中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清醒,在民族复兴的漫长征途上永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姿态。
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源自“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团结奇迹。亡国灭种的巨大阴影,凝聚成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觉醒,海外华侨倾囊相助,西南百姓肩挑背扛打通抗战生命线,文艺工作者以作品唤醒国魂,这幅全民抗战的史诗画卷,揭示了一个古老文明面对灭顶之灾时迸发的组织伟力。面对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沟壑、社会结构原子化的潜在风险、多元思潮碰撞下的共识挑战,抗战精神是一剂唤醒“命运与共”集体记忆的强心针。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化改革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在乡村振兴中谱写新时期的“愚公移山”,在社区治理中重建守望相助的伦理纽带,将十四亿人的奋斗汇成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抗战精神的宏大格局,早已跃出“民族救亡”的范畴而抵达“胸怀天下”的文明高度。中国的抗战,自始就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频共振,为人类文明存续争取了决定性转机,这赋予了抗战精神与生俱来的国际主义底色与人类关怀。当某些大国热衷于“退群”“筑墙”“脱钩”的孤立主义迷思,中国却从自身的历史苦难中升华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文明担当。从G20峰会上的中国方案,到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无私提供,再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承诺,皆是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天下观”在全球化时代的光辉续写,是中国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而提交的、浸透着自身历史经验与哲学沉思的文明方案。
真正的赓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将抗战精神内化为攻坚克难的坚韧脊梁、凝聚复兴伟力的情感纽带,更要外显为回应世界困境的博大智慧,以中国式的团结叙事对抗分裂逆流,以天下情怀超越零和博弈的旧逻辑。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宏阔考卷上,写下既无愧于先烈英魂、又无愧于人类未来的璀璨篇章,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穿透历史周期率的迷雾,永恒照耀这颗蓝色星球的每一个角落。(乐安县流坑镇人民政府、王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