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县 “竹”够精彩
资溪县共有55万亩竹林实现了“一根竹子两头赚”。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山上的毛竹都是自然生长,我们也不会去管,收益很低。现在,我们搞了笋竹两用林,像管理稻田一样对竹林精细管理,产量翻番,收益也节节攀升。”
今年57岁的资溪县高阜镇竹农刘向东和毛竹打了几十年交道,没想到种竹子也这么有奔头。2023年,刘向东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从“粗放经营”到“立体掘金”,搞起了笋竹两用林。
“过去守着毛竹穷过活,每亩年收入不过六七百元。现在,在县林业局专家的指导下,山上铺设了喷灌,该喷水的时候喷水,该除草的时候除草,每亩年收益超过2000元,是原来的三倍。”刘向东说。
竹林就像绿色银行,科学管护就是密码。
就拿竹笋来说,以前竹林缺乏管理,毛竹有的太密,有的太稀疏,竹笋产量也很低。现在,在专家的指导下,清山锄草,喷灌浇水,单今年春天,刘向东就收获了14万斤春笋。
“每斤春笋可以卖到1块多,每亩林还有1000元的补贴,毛竹的产量也比之前几乎翻了一番,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刘向东说。
资溪县共有55万亩竹林实现了“一根竹子两头赚”。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资溪县通过调整毛竹年龄结构、控制每亩立竹量,让阳光穿透竹冠,为竹笋生长腾出空间。数据显示,改造后的笋竹两用林亩产春笋1000—2000斤,是传统竹林的3-5倍,同时竹材蓄积量提升40%,实现了“一根竹子两头赚”。
据了解,资溪县共有55万亩竹林,占县域面积近三分之一。这个藏在深闺的生态资源,如今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全链开发,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生态”、从“卖科技”到“卖文化”的华丽转身,成为山区绿色发展的样板。
就拿竹笋来说,过去,加工只有笋干,附加值低;如今,当地已经研发出手剥笋、泡椒笋、烟熏笋、压榨笋、笋干等20多个品种,附加值提升近4倍。科技创新正在让“土货”变身“潮品”。
以江西未家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得益于科技创新,企业已经开发了五大类、1200多个品种的竹家居用品。企业最新推出的阳台收纳桌椅,凭借可折叠设计和碳化工艺,订单已排至2026年,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年轻人追捧的不仅是实用,更是低碳生活方式。”公司副总经理郑耀武说。
资溪县共有55万亩竹林实现了“一根竹子两头赚”。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资溪县竹科技产业园,32家企业形成了从竹材加工,到竹板材、竹家居、竹纤维、竹工艺品的全竹产业链布局。2024年,全县竹产业年综合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一根竹子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实现质的飞跃。
“我们构建了‘政府+科研+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李宏明介绍,政府每亩补贴1000元推进竹林改造,农户通过流转租金、合作社分红、基地务工获得“三金”增收。这种模式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竹产业贡献占比达3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科技为竹产业插上翅膀,当生态与经济形成闭环,资溪的竹林正“扎根本土”,“链接全球”,源源不断地释放生态红利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