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构建“助餐为核+多元延伸”养老体系
中午11点半,江西省瑞昌市桂林街道黄家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幸福食堂里,热气腾腾的各色菜肴刚摆上餐台,84岁的陈敦育就和老伴端着餐盘走来。“从家里步行过来就5分钟,有荤有素才6块钱,比自己做饭省心多了!”老人笑着介绍,他和老伴每天都准时过来“打卡”。
江西省瑞昌市桂林街道黄家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热气腾腾的各色菜肴刚摆上餐台。
近年来,瑞昌市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以盘活资源为抓手、助餐服务为核心、多元服务为延伸,构建覆盖城乡的“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该市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140个农村养老助餐设施、39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个“一老一小”幸福院,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养老服务圈,惠及2万余名老年人,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从愿景变为日常。
盘活闲置资源:让“沉睡空间”变“养老港湾”
“来啦老柯,今天有你爱吃的红烧鱼!”在肇陈镇大林村“一老一小”幸福院,75岁的柯大爷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掏出“老年助餐卡”排队打菜。
肇陈镇大林村“一老一小”幸福院,老人们正在就餐。
2024年底,大林村“两委”投入资金,将闲置村小打造成集幸福食堂、观影室、棋牌室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自运营以来,每天吸引20余位老人就餐。“以前守着空房子吃冷饭,现在每天盼着来这儿热闹,3块5一餐,政府补了大半,我们花得少,吃得好。”柯愈全笑着说。
白杨镇武铜社区“一老一小”幸福院老人们正在练习书法
这样的“蝶变”在瑞昌随处可见:肇陈镇肇祥社区将闲置的镇工商所旧址改造成“一老一小”幸福院,今年4月动工,三个月完工,试运营期间日均接待60位老人用餐;白杨镇武铜社区则改造利用职工活动中心,增设瑜伽室、书法室、乒乓球室等,日均200余人参与活动,成了社区人气最旺的“幸福驿站”。截至目前,瑞昌已整合闲置校舍、旧办公楼、社区用房等公有资源62处,让“沉睡空间”蜕变为老人的“温暖地标”。
创新助餐模式:解“吃饭难题”守“舌尖幸福”
“之前煮一顿吃一天,夏天还容易坏,现在6块钱就能吃热乎的。”80岁的黄阿姨是赛湖街道府东社区幸福食堂的常客,用餐之余,她还能和其他老人聊聊家常。
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瑞昌市积极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助餐服务圈。在补贴上,城市幸福食堂按就餐人数给予每年1-3万元运营补贴,60-79岁老人每餐补贴2元、80岁以上补贴4元;农村幸福食堂由市财政每月发放700元炊事员工资,老人每餐补贴3元,财政每年安排70万元预算保障农村幸福食堂持续运营。
同时,瑞昌探索“公益性+市场化”融合路径,将闲置养老用房交由第三方运营,既满足公益就餐需求,又靠市场化经营补充服务能力。此外,该市还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确保幸福食堂“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
延伸服务内涵:从“吃饱吃好”到“乐享生活”
瑞昌的养老服务不止于“一顿热饭”。2024年,横港镇聚焦低保、特困等困难老年人家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为14户家庭更换适老化水龙头、安装扶手、加装浴帘,补贴金额超3万元。“现在厨房又干净又安全,洗澡也不怕滑了,生活方便多了!”受益老人说。截至目前,瑞昌累计投入170余万元,完成783户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其中465户为特殊困难老人。
医疗与养老“双向融合”,更解老人“看病忧”。瑞昌市社会福利院作为江西省“三级”养老机构,不仅每季度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还与市中医院联合开办医养结合部,实现“看病、养老”一站式服务;市人民医院打造“医养结合中心仁馨苑”,提供日间照料、老年医疗、全托式医养结合等服务,解决老人“看病跑断腿”的难题。此外,福利院、各幸福院还定期开展免费理发、义诊、戏曲放映等活动,让老人生活“有滋有味”。
从闲置空间的“焕新”,到助餐服务的“暖心”,再到多元服务的“提质”,瑞昌市用一个个接地气的民生实招,将养老服务的“温度”送到老人心坎上。“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完善‘家门口’养老模式,优化助餐点布局、壮大志愿者队伍、推进智慧养老,让更多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瑞昌市民政局养老股负责人何衍英表示,未来瑞昌将继续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让“夕阳红”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李一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