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深耕“一笋一鱼”特色产业 谱写乡村振兴畲乡新篇
近年来,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聚焦竹笋、稻花鱼两大特色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守护绿水青山、创新经营模式、深化科技赋能,有效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畲乡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绘就产业发展“同心圆”
金竹畲族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一是顶层设计明思路。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立足本乡实际,深入调研,科学制定《金竹畲族乡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二是统筹协调聚合力。建立“乡-村-经营主体”三级联动机制,定期调度产业发展情况,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对接等难题。将产业发展成效纳入村级年度考核,激发各村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政策扶持增动力。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对竹笋深加工、稻花鱼规模化养殖、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重点倾斜。同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振发展信心。
守护生态环境,筑牢绿色发展“压舱石”
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一是守护竹林生态。对全乡20万亩林地实施科学管护,并打造385亩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同时严禁毁林开荒和过度采伐,推广有机肥使用,减少面源污染,保障竹笋品质源于天然、优于绿色。二是保障水域健康。严格规范稻花鱼养殖区的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利用鱼类清除稻田杂草和害虫,鱼类排泄物肥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保障了稻花鱼的优良品质,又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结合美丽乡镇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了干净、整洁、优美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产品的生态附加值。
创新发展模式,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转变。一是“五村抱团”发展黑笋干产业。该乡以“富口袋”为基础、“富脑袋”为重点,统筹资金使用,扩大投资效益,以乡政府所在地坪溪村为中心,联合半坪、大通、联村、徐庄等村抱团发展,依托乡办公司——金竹畲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一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引进乡贤联合注册江西小畲郎食品有限公司,旨在打造畲乡特色品牌,提升金竹绿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助推乡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各族群众家门口就业,共同致富增收。二是“多元主体”驱动稻花鱼产业。积极培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三是“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畲族文化特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参与“笋王争霸赛”、创新“认领一亩田”等农事活动,开发竹林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垂钓、特色餐饮等业态,推动“一产”向“三产”延伸,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深化技术培训,提升科学种养“硬实力”
将科技支撑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一是邀请专家团队。邀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深入田间地头和林间山场,开展技术指导,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二是开展精准培训。围绕毛竹低改丰产、黑笋干加工工艺提升、稻花鱼养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重点环节,每年组织多期针对性、实操性强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和加工技能。三是推广优良品种与技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竹笋和稻花鱼新品种,示范推广生态有机种植养殖、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突出联农带农,共享产业发展“丰收果”
始终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一是资源入股获分红。在“五村抱团”发展黑笋干产业中,村集体以资产、资金等入股联合社,享受年终分红。联合社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全链参与增收入。农户通过参与竹笋采挖、林下管护、稻花鱼养殖、加工车间务工、乡村旅游服务等多个环节,获得了“租金+薪金”的双重收入,增收渠道持续拓宽。目前,全乡竹笋和稻花鱼产业已有效带动300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金竹黑笋干”、“金竹稻花鱼”已成为响亮的区域特色品牌,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更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为畲乡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乐安县金竹畲族乡人民政府、杨涛、刘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