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绸”舞动产业潮
萍水河与长平河如同两道柔美的绸缎,缱绻缠绕着一座枕水而居的小镇——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这里,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恰似飞扬的“红绸”,“红绸”的每一次舒展翻卷,都在这片水韵沃土上激荡出发展新动能,舞动起产业发展的澎湃浪潮。
“红绸”系老校:荒墟崛起产业升级“新高地”
“谁能想到,现在气派的产业园,以前是栋闲了十来年的老学校?”站在安隔拉装配式建筑科技产业园里,荷尧村村干部指着新旧对比照片,讲起这段“破茧故事”。
照片里的老火烧桥小学建于上世纪 70年代,2007年校点优化后就变成了“沉睡资源”。转机出现在2021年——荷尧村成了市级“十四五”重点帮扶村,市政府办牵头,联合市建工集团、市人民银行组建驻村工作队,带着政策和资金来“解渴”。
2023年荷尧镇“三请三回”活动中,乡贤李久纯被镇村党组织的实干劲和热情劲打动:“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像荷尧这样能把‘不可能’变‘可能’的基层党组织,少见!”这份诚意,让江西安隔拉项目从接洽到签约只花3个月,跑出了“荷尧速度”。
项目推进中,党建是“破题钥匙”。闲置土地盘活难?村里搞“党员带头 +土地入股”,13亩校舍用地醒了过来;缺启动资金?镇村争取到 70万元财政扶持款;手续办、矛盾调,党员干部全冲在前面。2023年10月,荒校舍被推平,项目终于破土。
如今的安隔拉产业园,已是装配式建筑的“优等生”。企业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合作,拿了28项国家专利,培育了12名核心研发员,还获了“中国绿色环保产品”认证,正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钢构主体、玻璃隔断的模块,能“绿色建造、即装即住”,萍乡市医院应急大楼项目已落地,市儿童医院、托育中心项目在谈,新疆民宿项目还加了光伏储能,附加值更高了。
共赢账单更喜人:荷尧村靠“强村富民公司”组织村民搞加工、做安装,30多人在家门口上班,带动当地劳动力输出200多人,村集体年分红近50万元。这“村集体代建+企业租赁”的模式,还是全区首个教育用地转仓储用地、首个以村合作社确权《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案例,成了土地高效利用的“荷尧样板”。
“红绸”引新程:老纸箱厂跃入智造“快车道”
一栋酷似“航空母舰”的建筑矗立在湘东工业园,很是惹眼——这是江西优选时代包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选时代”),中国・江西包装工业设计研发中心。扎根湘东28年的它,从只有10台旧设备的小纸箱厂,长成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江西省先进智能工厂”,2025年产值破2亿元,带500多人就业。
“是党建让我们从‘草根厂’变成‘智造标杆’。”企业负责人说。2019年,厂里才3名党员;2020年,镇党委派党建指导员驻企;2021年遇“低端没市场、高端冲不上”的坎,党支部组建“红色技术队”,12名党员带团队攻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技术,总算丢了“人工糊盒”,迈入“智能智造”。现在厂里15名党员,80%是技术骨干或管理层,党组织成了创新的“主引擎”。
湘东区数字化诊所里,还能看见党建与数字经济的“手拉手”。优选时代关联的欧拉数科研发的“在叁”系统,能实时看生产全流程,“小欧 AI智能体”还能识异常、找瓶颈、给建议。到现在,欧拉数科已帮130多家规上企业做数字化“体检”,45家成功转型,还出了2家标杆企业、2个行业方案、1个“无人车间”。而优选时代则在党员技术队带领下,数字化水平从L5升到L7,生产效率提30%,人力成本降20%,2025年还评上“国家工信部工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省级互联网实训基地”。
党建的“红色力”还体现在服务上。镇党委搭桥,让企业跟星巴克、好丽来合作;开“政企早餐会”直通车,企业诉求快响应;争数字转型、科创资金超千万。“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党员设计师谢平的故事常被提起——他是市、省两级劳模,带团队搞出12项成果、2项专利,一年能为企业创收超5000万元,设计的“一壶乾坤”系列10天量产、年销百万,多款产品拿“世界之星”国际奖,连续15年评为企业优秀员工。
“企业好了,要反哺乡村。”创始人熊姜记着这话。“包装助农”计划让手提带穿绳等活外包给村合作社,3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上班,一年能多挣2万;还“助学基金”、义务献血、关爱留守儿童,让“党旗红”领着“智造蓝”走。
“红绸”串辣香:小作坊烹出乡村振兴“大滋味”
“尝尝这‘湘东辣’,每口都是乡村振兴的味!”湘醴林食品有限公司展示区,工作人员递来辣味产品。有意思的是,这些包装全是优选时代设计的——这是“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的又一缩影。
湘醴林创始人是醴陵人,为何选择落户荷尧?“这里是‘中国辣都’的产业沃土,有想上班的村民,更有党委政府的真心帮!”2012年,他租民房起步,设备差、年产值不足50万;2013年,党建引领下,村集体以土地入股,50万元区财政扶持款到账,企业正式投产;12年过去,5人小作坊长成百人龙头,年产值破6000万元,门店覆32个城市。
“小辣椒能成大产业,离不开‘云端推一把’。”镇里负责人说,为帮企业拓市场,区镇领导当“带货主播”,在“湘东做东”文旅消费节上吆喝;联动千万级网红“小飞哥”直播,3分钟卖光1000单,“湘醴林”从“本地特产”成了“网红爆款”。
共富机制更让村民实打实受益:搞“订单农业”,带农户种辣椒、养麻鸭;企业按市场价收,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设“党员带富岗”,重点帮困难群众、脱贫户就业。“从50万扶持款到村集体当‘股东’,从家门口上班到云端卖货,党建就是让小产业变民生大事的‘金钥匙’。”湘醴林负责人说。
党建“红绸”轻轻一舞,盘活了沉睡资源;用力一卷,汇聚起澎湃动能。如今的荷尧镇,早已告别了过去产业零散、集体经济薄弱的旧模样:荷尧村靠盘活闲置土地育出的安隔拉项目,成为“资源变资产”的样板;周边村跟着学、照着干,引进包装、鞋业、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格局越走越稳,集体经济像“滚雪球”般实现跨越式增长。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在“红绸”的舞动中愈发清晰、愈发璀璨。(周双萍 胡蓉 甘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