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米油盐”到“急难愁盼”:基层实践要做有温度的“民心答卷”
基层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这要求基层工作必须以“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通过“察民情、传政策、办实事”三维发力,让工作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
把“田埂唠嗑”当罗盘,让需求与政策同频共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工作的起点在于摸清群众真实诉求。若脱离一线调研,政策便会“悬在空中”,服务终将“隔靴搔痒”。实践中,需摒弃“办公室听汇报、会议室定方案”的模式,以“四下基层”工作法为指引,走进村头巷尾、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在农村,围坐田埂问“春耕种子够不够、灌溉水管通不通”;在社区,蹲点便民超市聊“老人助餐热不热、孩子托管难不难”;对新业态从业者,依托“小哥驿站”听“社保缴费咋办理、权益保障咋落实”。将收集的“零散诉求”梳理为“民生实事清单”,确保政策制定不偏离群众“急难愁盼”。
把“书面术语”变家常,让政策与百姓心贴心。“道虽迩,不行不至;言虽浅,不信不立”,政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内容务实,更在于传播“接地气”。若只用“书面语、专业词”解读政策,即便初衷再好,也会成为群众“听不懂的空话”。需践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要求,善做“话语转化者”:解读医保新政,不说“提高统筹基金报销比例”,而是讲“看门诊花100元,自己只需掏30元,住院报销能多报5个百分点”;宣传乡村振兴,不谈“产业融合发展”,而是算“种一亩葡萄,通过合作社销售能多赚2000元,还能在家门口的葡萄园打工挣钱”。各地探索的“方言快板讲政策”“短视频解流程”“网格员上门说细则”,正是把政策从“文件上的硬条文”,变成了“群众耳边的暖叮嘱”,让政策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把“群众笑脸”当标尺,让实事与民心同向而行。“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基层工作的落脚点,从来不是“表态多响亮”,而是“实事办得实不实”。若只造“盆景”不建“风景”,终将寒了群众的心。需善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破解“落地难”。做“加法”,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如湖北为乡镇配齐“民生服务专员”,实现“社保、医保、民政”事项“一站式办理”;做“减法”,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取消“重复报表、无效台账”,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抽出身,多走“百家门”、多办“百家事”;做“乘法”,推广“场景化服务”;做“除法”,建立“群众评价闭环”,通过“意见箱、微信群、入户走访”收集反馈,对“群众不满意”的事项及时整改,杜绝“形象工程、表面文章”。正如“枫桥经验”所倡导的“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唯有以实干解民忧,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政策有温度,服务有力度”。(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陈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