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声”到“民生”:解码“十五五”规划编制中的人民力量
“十五五”规划编制进程中,311.3万条网民建言跨越地域、汇聚民智,既有对教育医疗的殷切期盼、养老就业的现实关切,也有对产业振兴的深度思考、生态保护的务实建议。每一条建言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规划编制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注脚,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指尖直达”的实践落地
以往群众参与国家规划编制,常受地域阻隔、身份限制、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而“十五五”规划网络征求意见借助数字化手段,彻底打破传统壁垒,构建起“民意直达决策端”的便捷通道。无论是都市白领在通勤途中提交的“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建议,还是乡村创业者在田间地头写下的“强化乡村产业扶持”思考,亦或是老年人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诉求,都能通过主流媒体平台精准传递至规划编制“最前端”。
这种“开门编规划”的模式,让民主摆脱了“一次性投票”的局限,真正贯穿于决策酝酿、制定、完善的全过程。每一条建言都被纳入专题研究,每一个合理诉求都成为规划考量的重点,普通群众关注的“民生小事”,通过制度化渠道上升为国家规划的“发展大事”。这背后,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制度设计,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生动跨越,让民主的温度传递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末梢,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而非“旁观者”“局外人”。
初心不是“口号标语”,而是“贯穿始终”的发展逻辑
从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群众有价值的建言”,到相关部门主动搭建网络征求意见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再到强调建立“民意吸收-落地反馈”的闭环机制,“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紧扣“人民需求”这一核心,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血脉、落到实处。
规划从来不是政府单方面绘制的“纸面蓝图”,而是与人民群众共同约定的“幸福清单”:群众关切教育资源均衡,规划就聚焦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群众担忧养老服务短缺,规划就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群众期盼就业稳定,规划就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拒绝“形象工程”“表面文章”,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确保规划落地后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实现“规划为了人民、规划依靠人民、规划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标。
动力不是“单点发力”,而是“上下同心”的凝聚合力
311.3万条网民建言,不仅是一组数字的积累,更是一份民心的汇聚、一种信心的传递。每一条建言背后,都饱含着群众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每一次对民意的重视与吸纳,都是党委政府对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尊重、对人民主体作用的彰显。当群众看到自己提出的“完善社区垃圾分类设施”建议被写入规划,当创业者发现“简化市场主体审批流程”的想法转化为具体举措,当老年人感受到“增加社区医疗服务点位”的诉求变为现实,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热情便会被进一步激发,形成“建言有回音、诉求有着落、参与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这种“群众主动建言、政府积极回应”的互动模式,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个人的“小期待”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个体的“小智慧”汇聚成推进现代化的“大能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人民群众,在“为民谋幸福、为国谋复兴”的共同目标下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形成“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声势,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五五”规划编制中的“民声”征集,不仅为规划绘就了浓厚的民生底色,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力量在国家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新征程上,只要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编制出贴近民心、凝聚民力、顺应民意的高质量规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江西鹰潭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