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益散兵”到“暖心主理人”——记抚州市乐安县红十字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邱秀英
“张大爷牙口不好,粥要煮得软烂些;李奶奶喜欢甜口,馒头里得加点南瓜泥。”她一边往保温盒里装饭菜,一边轻声念叨着老人们的口味喜好,就像操心自己家的长辈一样。抚州市乐安县红十字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邱秀英,这位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用近十年的公益之路,成了许多老人心中最亲切的“邱队”,也成了他们脱口而出的“好闺女”。
2023年,邱秀英先后获评“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江西省红十字博爱大使”;今年7月,她又入选全省“新时代赣鄱先锋”。可对她来说,任何荣誉都比不上老人接过热饭时那一句“闺女,你又来啦”。
既是“贴心闺女”也是“食堂主理”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看着他们孤单,我心里不是滋味。”这句话,邱秀英已经说了十几年。早在担任乐安县人民医院主任护师时,一颗公益的种子就已在她心中悄悄生根。那时,她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为老人们量血压、换纱布,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她不声不响地帮忙垫付医药费。“一开始全凭一腔热情,看到谁需要,就上前帮一把,像个‘公益散兵’。”邱秀英笑着回忆道。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要“把公益做出个样子”的,是2018年冬天的一件事。那天她值夜班,看见80多岁的陈爷爷独自坐在病床旁,正一口一口啃着冷馒头。“大爷,天这么冷,您身体还没好,怎么就吃这个?”她上前轻声询问,得知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没人照顾,只好随便买点馒头将就。“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我问自己,我一个人,再热心又能温暖多少人?”
这件事,推着她往前走。2019年,邱秀英自掏腰包,创办了“乐安县夕阳红服务中心”,并牵头启动“博爱食堂”公益助老项目。她请来专业营养师,针对老人常见的高血糖、咀嚼难等问题定制食谱:周一杂粮粥配蒸蛋,周二南瓜饭搭豆腐羹,周三包饺子时总会多备一些素馅的……“老人家吃得要软、要淡、要容易消化,还要常换花样,不然没胃口。”她说。为了让食堂能持续运转,她摸索出一套“民政补助+个人自付”的模式,“每餐老人自己只需付4元,钱不多,为的是让老人吃得有尊严,心里踏实”。
既是“业务专家”也是“团队灵魂”
“做公益,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邱秀英常对队员们说的一句话,而她自己也始终是那个“甩开膀子”、走在最前面的人。今年7月17日至24日,她主动接下前往罗陂乡开展为期8天动脉硬化筛查的任务。每天单程耗时一个多小时,她凌晨4点便摸黑出发,8天累计完成筛查800余人次。
“跟着邱队干,心里特别踏实,她总是冲在第一线,带着我们往前闯。”老搭档姜秋金说起邱秀英时满脸敬佩。她回忆起去年一同前往湖溪乡为老人做评估的经历,车行半路,突然暴雨如注。“邱姐,雨太大了,要不明天再去?”姜秋金有些犹豫。邱秀英却斩钉截铁:“答应老人了,就不能让他们白等。”车辆快到目的地时,积满泥污的道路没法行车。邱秀英推门下车,毫不犹豫地脱掉鞋袜,赤脚踏进泥水中:“走,我们蹚过去!”姜秋金紧随其后,任泥水浸透裤脚,毫无怨言。
这样的事,在邱秀英的公益道路上数不胜数。为提升团队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她带头参加省、市养老护理师资培训,并组织服务队中多名骨干共同学习。同时,她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联合县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累计培养持证养老护理员37人,普及培训409人,持续为本地养老服务工作注入专业力量。
既有“跪地急救”更有“日久生情”
在邱秀英的包里,总装着一个红色的急救包,里面有绷带、止血带、硝酸甘油……作为应急救护培训师,她常说:“多教会一个人急救,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两年前的一个傍晚,刚送完餐的邱秀英接到下大街社区的紧急电话,得知独居的赵大爷在家中晕倒,她立刻拎起急救包赶往现场。进门一看,赵大爷倒在地上,面色发紫、呼吸微弱。她随即跪地施行胸外按压,尽管额头沁汗、双臂酸麻,也一刻不停。直到老人发出一声咳嗽、脸色逐渐转好,她才缓过一口气。救护车赶到时,她已累得瘫坐在地上,双手仍止不住地颤抖。事后医生表示,正是她那场及时且专业的急救,为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救回了赵大爷一命。这件事更让她意识到普及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她累计开展救护培训逾60场,学员超过3000人。
除了危急时刻的救援,邱秀英更将心意灌注于老人日常的点点滴滴。81岁的邱大爷家住龙源居家养老中心,子女远在外地,性格内向寡言。每次送餐,邱秀英总会特意多停留一会儿,陪他聊上几句。“今天的鱼香茄子合口味吗?”“上次您说想听戏,我给您找了一段视频。”……渐渐地,老人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一见她就主动打开话匣子。有一次,邱秀英感冒嗓音沙哑,邱大爷特意托护工熬了姜汤递给她,不住叮咛:“闺女,快趁热喝,别着凉了。”
从医院的白衣天使到公益路上的“夕阳红”带头人,她的脚步依然匆匆,每天穿梭在乐安县的街巷里弄,把热饭送到老人手中,把关怀送进老人心里。就像她说的:“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看着老人们笑,我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饶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