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心”践“三抓”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凝聚党心民心、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深刻论断,不仅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更为新时代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需以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为抓手,将“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的要求转化为“守初心、强决心、持恒心”的行动自觉,在常抓不懈中锤炼党性,在深挖细查中破解难题,在制度护航中筑牢根基,让作风建设真正成为推动党的事业行稳致远的坚实保障。
以“守初心”的自觉深化“经常抓”,让作风建设融入日常。作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化,其根本出发点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清理“文山会海”到规范“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每一项举措的落地、每一次修订的完善,都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生动实践。要让作风建设真正融入日常,就必须始终坚守为民初心:一方面,将理论学习从“任务式”转为“自觉式”,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悟初心、在实践中践初心;另一方面,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日常工作细节,从接待群众的一句问候、处理事务的一次响应、服务企业的一个流程抓起,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让群众在细微处感受到作风转变的实效。
以“强决心”的担当抓实“深入抓”,让作风整治直击要害。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深挖根源、靶向施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要破解作风顽疾,首先要敢于“动真碰硬”,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比如调研中的“走过场”、落实中的“打折扣”、服务中的“踢皮球”等问题,通过“四不两直”调研、群众满意度测评、大数据监督等方式,精准锁定问题病灶,不回避、不遮掩,坚决防止“雨过地皮湿”;其次要坚持“风腐同查”,既严查作风问题背后的腐败线索,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又从腐败案件中倒查作风漏洞,铲除享乐奢靡、特权思想滋生的土壤,让“不敢腐”的震慑与“不能腐”的约束形成叠加效应;最后要注重“标本兼治”,针对查处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完善流程规范,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警醒、在行动上明界限,从根源上杜绝作风问题反弹。
以“持恒心”的坚守保障“持久抓”,让制度建设筑牢根基。作风建设要实现长效化,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完备、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让“一时严”变为“长久严”。一方面,要健全“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作风建设相关制度,既明确“不能做什么”的底线要求,又细化“应该怎么做”的操作规范,比如针对文风会风、督查考核、公务接待等领域,制定具体可量化的标准,避免制度“悬在空中”;另一方面,要强化“刚性执行”的监督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党建考核、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整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群众监督等力量,建立“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年度评估”的全链条监督模式,对违反制度的行为“零容忍”,坚决防止“制度空转”;更要注重“长效培育”的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开展作风评议等方式,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党员干部从被动遵守转为主动践行,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的有机统一,以作风建设的持续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鹰潭市信江新区党群工作部 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