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间的坚守
9月23日上午,南昌南车辆段鹰潭检修车间的流水线上,三十余条铁路货车轮对静静排列。它们带着不同年代的印记——有的镌刻着2006年的生产代码,有的则是2022年的新面孔。在铁路货运的世界里,这些轮对如同货车的“腿脚”,肩负着二十年以上的服役使命,而让它们“健步如飞”的关键,正掌握在轴承选配工楼巧玲手中。
压装间内,车辆厂段修的流程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运行到期的车辆被彻底拆解,轮轴经打砂除锈后分解为零件,依次进入清洗、探伤、修理等十几个岗位。当零件完成“体检修复”,最终要在楼巧玲的操作台实现“精准重组”——这是整个检修流程中极具考验的一环,尤其是轮对轴径直径的测量,至今仍依赖人工完成。
“看这个活干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今晚能不能睡踏实。”楼巧玲坐在低矮的板凳上,指尖捏着外径千分尺,目光紧盯轮对轴径的弧度。她面前的测量任务,精度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而手的力度是决定数据成败的关键变量。“劲重一点,数据就偏小;劲轻了,又卡不到最小基准点。”楼巧玲解释道,轴径直径必须略大于轴承内径,这种细微的尺寸差,正是轮对与轴承“协同运转”的核心密码。
工长徐炜军道出其中要害:“轮轴是车辆运行的‘心脏’,轴径与轴承的配合精度直接影响运行时的温升,一旦压装上线,轴承就被端盖密封,再难轻易检查。”这份“一装定终身”的责任,让楼巧玲的每一次测量都如履薄冰。如今她日均测量25至32条轮对,十多年间,检测工具从普通千分表升级到高精度仪器,但“手感”的修炼从未停歇。
这份手艺的传承,藏着一套严苛的成长体系。新职工先要经历3个月理论学习,再跟着师傅进行3个月“复测比对”——师傅测完数据,徒弟紧跟着复测校验;之后还要经过一到两年的独立实操、师傅跟验阶段,才能真正独当一面。楼巧玲至今记得初入行时的焦虑:“每天回家都要反复回想数据对不对、步骤漏没漏,经常失眠。”她常把轮对比作人的腿脚:“要是腿脚出了问题,人怎么走路?这活根本不敢出错。”
在徐炜军看来,这份工作最磨人的是“枯燥”:“十几年对着一把尺子、同一个动作,只有数据在变,时间长了很容易麻木。”但楼巧玲却练出了“强迫症”般的精准:“现在一天测24条轮对,用同一把尺子,所有数据都能稳在同一个基准点上。”这份在重复中打磨的极致,正是千分尺下藏着的匠心密码——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岁月与专注的沉淀,才能守护铁路货运的每一公里安全。(黄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