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基层减负:以制度长效破解治理之困

2025-09-23 16:35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与“最后一公里”,其运行效能直接关乎政策落地精度与群众获得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不仅剑指基层具体负担,更蕴含着以制度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唯有将减负成效固化为制度成果,方能跳出“一阵风”怪圈,实现基层治理质的飞跃。

制度重构是减负的根本保障,核心在于厘清权责边界。基层“小马拉大车”“权责利失衡”等沉疴,根源在于制度性约束缺失。《规定》明确的“建立健全职责清单”“完善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为权责厘清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中,既需统筹制定统一的基层权责清单模板,明确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核心职责,更要建立上级权责清单与准入负面清单,划定“责任田”与“禁区”,从源头杜绝责任转嫁。清水河县窑沟乡通过梳理履职、配合、收回“三张清单”,将163项事务明确权责归属,让基层从“被动应付”转向“按单履职”的实践,正是制度力量的生动体现。同时,需将文件会议效用纳入考核,整治“千分制考核”“多年台账检查”等形式主义,让制度刚性转化为治理效能。

资源下沉是减负的关键支撑,旨在破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负担过重,本质是“责任无限、资源有限”的结构性矛盾。《规定》强调的“保障工作经费”“充实工作力量”,需要配套机制落地生根。财政上应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赋予基层资金使用自主权并强化监督;人力上需打破流动壁垒,通过编制倾斜、待遇保障等政策引导人才下沉。更要善用科技赋能,贵州推行的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平台,将95张报表压缩为1张,指标锐减90%,窑沟乡通过云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使数据重复填报量降低一半以上,这些实践印证了“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的减负路径,更破解了基层能力薄弱难题。

监督闭环是减负的落地抓手,核心在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政策执行效果,需靠常态化监督护航。《规定》要求的“建立基层减负监测评估机制”,应细化为“上级监督+基层反馈+群众评价”的三维体系。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监督机构开展专项督查,对金湖县工信局“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材料”等违规行为严肃通报;另一方面需畅通基层反馈渠道,明确问题办理时限,更要将群众评价纳入考核,像窑沟乡那样邀请群众“沉浸式打分”,让减负成效由群众说了算。唯有形成“督查—反馈—整改—评估”的闭环,才能确保减负不走过场。

基层减负绝非“减责任”,而是通过制度优化让基层“轻装上阵”。从《规定》的制度设计,到窑沟乡的清单治理、贵州的数字赋能,实践已充分证明:减负与赋能相辅相成,制度建设与治理效能同频共振。推进基层减负,需始终以《规定》为遵循,将制度重构、资源下沉、监督闭环协同发力,把减负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动能。如此久久为功,方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基层根基。(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阳镇人民政府、刘亚琴)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