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巧手焊将”
“自己的业务本领过硬,才能保障铁路货车运行安全。”这句话,南昌南车辆段鹰潭检修车间熔接工李晓峰常挂在嘴边,更用11年的坚守与钻研,刻进了每一道焊缝里。
今年34岁的李晓峰,自2015年从学校毕业踏入铁路系统,便与焊接作业结下不解之缘。每天清晨,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车间里早已亮起刺眼的弧光——他和同事们像一群特殊的“钢铁裁缝”,手持焊枪、割刀,在破损的货车车体上“飞针走线”,将一块块坚硬的钢板精准“缝合”,让破损的车辆重焕“战斗力”。
铁路货车厂修的焊接作业,容不得半分马虎。每一次检修,李晓峰都要在钢板上精准“绘制”近百条切割线与焊接线,线条的偏差哪怕只有毫厘,不仅会造成材料浪费,更可能给后续行车埋下巨大安全隐患。“一线之差,全盘皆输。”他总这样提醒自己,也用严苛的标准要求每一道工序。
谁能想到,如今的“巧手焊将”,最初也曾是个“门外汉”。刚接触熔接工时,李晓峰屡屡碰壁:裁剪的钢板形状不规则,与车体破损处难以贴合;焊接时找不到最佳角度,握焊枪久了手会发抖,焊出的焊缝要么高低不平,要么存在气孔。看着自己的“作品”,好强的他暗下决心:“别人能做好,我一定也能!”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李晓峰把师傅传授的操作要点用手机录下来,回到宿舍就反复回放、逐帧研究;发现自己握割刀不稳,他便等师傅们下班后,独自留在车间加练——手握割刀对着废钢板反复模拟切割,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才肯停下;针对焊缝成型差的问题,他改变“一焊到底”的习惯,一边焊接一边仔细听弧光发出的“滋滋”声,根据焊缝的颜色、形态实时微调角度与停留时间。汗水不会说谎,渐渐地,他焊出的焊缝不仅平整光滑,还能精准契合车体弧度,成了班组里公认的“免检品”。
11年来,李晓峰手中的焊枪与焊条,仿佛成了“妙手回春”的魔法棒——经他修理的车辆,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今年夏天,车间组建青年突击队应对厂车工作量增加,他主动请缨加入。遇到不常见的车型或复杂的破损情况,他总是第一个上前:“多接触难点,本领才能更硬。”作业中,他不仅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还主动与同事配合优化流程,大大提升了检修效率,用过硬的技术为货物运输的安全与畅通筑起了坚实屏障。
从青涩的学徒到技术骨干,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李晓峰用坚守与热爱证明: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肯下苦功、练硬本领,就能用匠心守护责任,让青春在焊花闪烁中绽放光芒。(黄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