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弊立新筑牢基层年轻干部作风根基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群联系最紧密的“神经末梢”。整治年轻干部作风问题中的“玩心重、混日子、口气差”等突出问题,既是对年轻干部队伍的精准“把脉”,更是筑牢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之举。基层年轻干部作风建设,容不得半点“虚功”,必须抓细抓实、动真碰硬。
揪治“躺平混事”,让基层干事“实”起来。部分基层年轻干部将“不出事”当履职“本事”,存在在岗不履职、在位不尽责问题。这类问题根源在于责任意识淡薄、为民初心弱化,对基层岗位价值认知错位。
整治这一风气,要以清单化压实责任,对网格巡查、窗口服务、项目推进等工作,明确具体时限、量化标准,让每一项任务都有迹可循、有责可追,杜绝“混日子”的空间;要以常态化织密监督网络,将群众监督、同事互评与绩效考评挂钩,让“实干者有奔头、躺平者受约束”。让“多干事、干实事”成为基层年轻干部的行动自觉。
纠改“口气官气”,让为民服务“暖”起来。部分年轻干部刚到基层就染上“官架子”,缺乏正确服务意识,态度生硬、敷衍塞责。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作祟、脱离群众,将服务群众当成应付任务,最终用“冷脸色”“硬口气”割裂了干群联系。纠改这一作风,要从细节入手,引导年轻干部学会用“唠家常”代替“讲官话”,用“主动帮”代替“被动等”,消除与群众的语言隔阂。推行群众评价机制,对干部的服务质效、工作作风直接反馈,常态化引导让干部以办事群众的视角检视自身行为,主动纠正“冷硬推”的不良作风。
破除“享乐圈子”,让干部队伍“纯”起来。一些年轻干部把基层当“镀金场”而非“干事台”,重心不在履职,忽视群众需求,彻底偏离基层干事的初心。深层来看,这一现象源于理想信念滑坡、价值观错位,既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更动摇了群众对党的信任。破除这一风气,需“警示+引导”双管齐下,既要强化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定期开展政治谈话,让年轻干部认清“享乐背后是风险、圈子里面藏隐患”,从思想上摒弃“奢靡、功利”杂念,也要加强正向引导,宣传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年轻干部事迹,营造“比实干、比担当”的浓厚氛围,让“小圈子”自然散掉、“正能量”持续聚起。同时明确工作标尺,要求干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把精力放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以硬规矩杜绝享乐主义、圈子文化。 (南昌市东湖区委组织部、程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