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萍绕高速:以科研创新为笔 绘美绿高速蓝图

2025-10-14 15:54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开工一年多来,江西省重点工程萍(乡)绕(城)高速项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高速公路智慧检(监)测建造新模式方向,打造了江西省高速公路首个标准化、数智化的“云检测中心”,依托“云检测中心”以及项目其他工程,共完成立项6个科技课题项目,立项总金额为686.1万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高速公路智慧检(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省交通运输厅2024年重大研发专项。

物联网+智慧试验室  实现检测智能标准化

“过去,在项目建设中存在检测时间周期长、数据统计量大、可靠度低等问题,现在我们项目在现场检测即时知道结果并上传。”萍绕项目构建的智慧试验室效果较为明显,全省新开工项目借鉴推广。该项目形成基于物联网+的公路工程智慧试验室关键技术,推动试验检测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提升试验检测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实现高速公路工程检测、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推动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选代升级,为打造高质量的交通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该项目检测设备基本实现了智能化,已实现77项试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涵盖80%的试验检测类别。并且研发了一套关键性检测技术涉及的集料智能化视觉检测仪已研发完成并在现场投入使用,设备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实现粗集料、细集料的快速检测,检测完成后可自动生成符合国家标准格式的集料检测报告。

该项目研发的集料智能化视觉检测仪、试验管理云平台,总结形成了《高等级公路智慧工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标准》,标准已向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申请立项。

明挖隧道智慧预警  保障施工安全

山口岩广场下穿隧道是江西省高速公路第一个明挖隧道,存在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地下水位影响大、地层条件及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性复杂的特点。由此,该项目通过理论推导、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基坑降水对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通过机理分析对水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工程设计的经济效益;研究复杂受力条件下的边坡与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受力变形特性,在设计和施工层面上保障工程安全。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了降水井与回灌井综合优化方案,完成了非对称荷载下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建模,推行了抗浮桩优化策略,此外,基本完成了明挖隧道监测-预测-预警平台研发,该研发已发表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各一篇,投稿发明专利1篇、实用新型3篇、软件著作权3项。

路面压实监测  实现面层精准控制

该项目通过构建一种应力计-封装材料-混合料应力传递本构模型,开发出适用于路面内部多源信息感知的智能颗粒传感装置,实现三向应力、温度、位移等多模块并行监测。结合工程实际工程应用,提出适用于沥青面层监测需求的智能颗粒传感器施工布设方法与耐久防护技术,并结合后续信息采集建立一种基于智能骨料的沥青面层施工压实状态连续监测技术,实现沥青面层压实施工质量的连续、精准、可靠控制。

该课题已完成了智能颗粒结构设计与封装、智能颗粒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数据帧封装设计;完成了耐久性测试、室内压实与道路轮碾测试和现场路面测试。

在路面测试中,将智能颗粒与压力传感器埋置于沥青路面层同一深度(坑底8cm深,颗粒顶部距路表面4cm),监测压实施工过程与施工后实车快速碾压经过时的智能颗粒信号与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结果均准确。

此外,该项目“顺层破碎岩体高边坡变形机理及其长期智慧监测-预测-预警技术研究,超带宽毫米波雷达的桥梁位移智能监测系统研发,基于三维快速采集与自动化重构技术的路面抗滑性能智能检测技术研究”等科题研究在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为江西省“美绿高速”建设再发力。(徐翔)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