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滞不过手,安全才托底
在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钩缓班组的检修流水线上,每一套待装车的车钩支撑座都要经历一道“卡滞力检测”新流程:作业人员将支撑座装配到位后,使用专用检测规模拟车钩摆动轨迹,通过手感与辅助量具结合,判断其滑动是否顺畅。一旦发现轻微涩滞,立即分解排查——这是班组近期主动加严检修标准、前移安全关口的一项硬举措。
车钩缓冲装置是铁路货车实现安全连挂、传递牵引与冲击力的核心部件,而支撑座则是车钩实现上下左右灵活摆动的“关节”。其工作环境恶劣,长期承受振动、冲击与风沙侵蚀,易出现锈蚀、磨耗、变形等问题。一旦支撑座发生卡滞,车钩便无法随线路条件自由调整姿态,在通过弯道或坡道时可能引发偏载、脱钩等风险,直接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以往检修中,对支撑座状态的判断多依赖“能转动”“无明显卡阻”等经验性描述,缺乏量化标准,部分潜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为破解这一难题,钩缓班组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防得住、检得出、修得准”的目标,系统梳理近年来支撑座相关故障数据,联合技术部门开展工艺优化攻关。他们摒弃“差不多”思维,将“定性判断”升级为“定量控制”,明确支撑座在预装状态下的最大允许滑动阻力值,并配套制定检测操作规范,使原本依赖手感的“软指标”变为可测量、可记录、可追溯的“硬标准”。
为确保标准落地不走样,班组将支撑座检修纳入关键作业管控清单,实行“作业有记录、过程可复查、责任能倒查”的闭环管理。每日抽检、工序互控、质量追溯等机制同步跟进,推动标准执行从“被动遵守”向“自觉遵循”转变。通过持续打磨细节,班组成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同步提升,对隐蔽性、渐发性故障的预判能力显著增强。
铁路安全系于毫发。支撑座虽小,却是车钩灵活运转的关键支点;检测标准虽细,却是万里铁道线安全运行的坚实基石。在向塘修车车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道道工序的严谨执行、一次次检测的精准把控。正是这份对“卡滞”零容忍的执着,让每一次连挂都更加可靠,让每一趟列车都能平安抵达。(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