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瓦差1毫米,安全差十万里
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外制动班组的作业现场没有轰鸣的喧嚣,只有扳手轻转的金属回响、游标卡尺滑过闸瓦的细微摩擦声,以及数据录入时键盘的轻点。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却承载着万千货车安全运行的“底线”——制动系统的精准检修。
制动系统是铁路货车的“生命闸”。一旦制动失效,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随着货运量持续高位运行,车辆周转加快,检修周期压缩,对检修质量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外制动班组承担着敞车、棚车、平车等多型货车制动装置的检修任务,涵盖制动梁、制动缸、闸调器、闸瓦等数十个关键部件。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在高速重载运行中被放大,演变为安全隐患。
面对挑战,班组没有选择“过得去”的惯性思维,而是主动对标国铁集团最新检修规程,从“毫米级”精度入手,重新梳理作业标准。他们发现,以往部分闸瓦厚度测量依赖经验判断,存在个体差异;制动缸鞲鞴行程调整存在“允许范围”的弹性空间,执行尺度不一。这些看似微小的“宽容”,在高强度运用下,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诱因。
为此,班组将“标准化、数据化、可追溯”作为提升方向。他们全面推行数显量具,对闸瓦剩余厚度、制动梁端轴磨耗、闸调器作用行程等关键项点实行“双人测量、数据双录”,确保每组数据真实可靠。针对易错装、易漏检的配件,建立“型号对照卡”和“装配确认单”,从源头上杜绝错漏。同时,将作业指导书细化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形成“作业有标准、操作有依据、过程有记录、责任可追溯”的闭环管理。
标准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工具和流程上,更融入日常作业习惯。班组坚持“问题不过夜”,对每日发现的典型缺陷进行集中分析,深挖成因,及时优化作业方案。他们将历年典型故障案例汇编成册,作为日常培训教材,提升全员风险预判能力。在“三检一验”质量管控体系下,自检、互检、专检、终验层层把关,确保每一辆出厂的货车制动系统都经得起运行检验。
成效是无声的证明。自新标准实施以来,外制动班组负责的制动系统返工率同比下降近四成,因制动系统原因导致的途中故障反馈显著减少。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班组成员的质量意识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精进”,“干标准活、交放心车”成为共识。
铁路安全无小事,一厘一毫皆责任。在向塘修车车间的厂房里,没有聚光灯下的英雄,只有一群在毫米之间“较真”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最朴实的坚守,诠释着铁路人“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职业信条。正是这无数个“毫米级”的精准累积,构筑起万里铁道线上最坚实的安全屏障。(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