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讲台播撒桃李四十年 千畴田野守望桑梓十五载
无论走在石板村的哪个角落,75岁的欧阳水春都能碰到他的学生,一声声“阳老师”喊得亲切又热络。“有纠纷,找阳老师”这句口头禅早已刻进村民心里。就连村“两委”班子成员,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找阳老师商量”的话也是常常脱口而出。
十年前被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委派到石板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易坤,忆起当年的石板村,直摇头:村集体经济空壳,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和会议室都没有,更遑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了,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成为令人头疼的落后村庄。车子开不进、干部驻不下,老百姓憋着一肚子苦水,见着领导车辆就拦。“现在的石板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集体经济达80万元。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与全村党员整体素质的提升、跟广大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息息相关,阳老师这个退休老党员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2010年,从教40年的欧阳水春从石板小学退休,本可含饴弄孙,却一头扎进了村里这口“大染缸”中。
石板村的蜕变,得从当年安源工业园区建设用地说起。全村150户人家的住房纳入了征迁范围。可补偿标准刚公示,部分村民就像炸了锅。面对欧阳水春的劝导,有人火药味十足:“你倒是有退休工资,我们这地里刨食的营生,这点补偿够干啥?”眼看征迁工作刚开始就遇上“拦路虎”,欧阳水春带头默默按下红手印,“建学校是给子孙后代留福分,咱不能拦着娃们有好前程啊!”背地里,他还悄悄给村“两委”支招:“先啃最硬的骨头,其他人看在眼里,心里就亮堂了。”就这么一带头、一疏导,征地的“堵点”通了,工业园建设如期破土。如今,石板村八成村民在安源工业园务工,不少曾在外漂泊的人,都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惬意日子。
新石板小学建设初期,大货车拉着泥土颠簸过村,一路撒得满地狼藉,有的村民家里一天得扫三次灰,心里的火越积越旺——拖泥车常常被拦在路中央动弹不得。欧阳水春的电话,成了司机们的“救命热线”,哪怕半夜一两点响铃,他也顾不上穿齐衣服,披着外套就往村口跑。见是“阳老师”来了,村民“不看僧面看佛面”,气先消了一半,纷纷放行。可他没止步于“救火”,又找了专人守在路边,自己也天天盯着,叮嘱司机“慢点开、少撒土”。村干部后来才发现,阻工少了、工期快了,原来是阳老师在背后默默“兜底”。
2017年,石板村要建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这是萍乡唯一没有固定村委会办公楼的村子,此前租赁的房已成摇摇欲坠的危房。村“两委”相中了一块公共用地,可地里早被村民种满了瓜果蔬菜,篱笆扎得紧实。易坤犯了愁:“这地,咋开口要啊?”欧阳水春听说后就去了菜地边,跟村民拉家常:“村部建起来,大家办事有地儿、活动有场儿,是咱全村的脸面啊!”不出三天,“奇迹”发生了——村民主动收了菜,有位80多岁的老爷子蹲在地里,亲手拔掉刚发芽的菜苗。绿油油的菜地没几天就变得干干净净,村委会大楼顺利开工。
“阳老师调解,我们服!”这是村民的共识。他与妻子几十年没红过脸,子女孝顺守信,事业有成,琴瑟和鸣、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氛围,让大家格外信服他。一年到头,他要调解六七十起矛盾,成功率超90%,手机24小时不关机。有回半夜12点多,电话里传来急哭的声音:“阳老师,快来!她跟我吵架要跳塘!”他摸黑爬起来就往塘边冲,蹲在埂上拉着两人的手唠家常,从柴米油盐说到夫妻情分,直到两人抹干眼泪、一起回家。
修路,建学校、幼儿园,搞新农村建设,总能见着欧阳水春的身影——他蹲在路边看水泥标号,凑到墙根查砖缝齐不齐,活脱脱一个“较真”的监督员。四点半课堂、寒暑假托管班,他握着毛笔教孩子们练字,铺开画纸带娃们画家乡的新貌;闲下来,他翻着老物件、找老党员唠嗑,一笔一笔梳理村史,给年轻党员上党课,讲石板村的苦日子与新变化,成了村里“活化石”。
作为网格员,小小的网格驿站更是他的“新讲台”。在这里,他和年轻党员一起记民情台账,对着法条琢磨群众诉求;矛盾一冒头,他抬脚就走,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调解要揣着真心,站在老百姓的板凳上想问题,才能把理说进心里。”欧阳水春的话,朴素却有力。
75岁的欧阳水春,犹如石板村的“定海神针”,用40年教龄攒下的威望,用老党员的赤诚与担当,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成了村民心中踏实的依靠。(安源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