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上的“微操手”
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的检修库内,一条不足2.5米宽的通道是叉车司机每日穿行的“主干道”。这里没有开阔的马路,也没有平坦的作业面,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股道、交错的配件和持续攀升的检修任务量。在这片被职工们称为“蒸笼”的空间里,钩缓班组的叉车司机易志刚,正用一次次精准的起升、转向与落叉,完成着百公斤级车钩的“点对点”投送。
他的工作没有轰鸣的仪式感,却容不得半点偏差。每一次叉取,都需确保吊装件平稳离地;每一次转向,都要避开周边设备与人员;每一次降落,都必须严丝合缝地对准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配件磕碰,影响后续装配进度。在日均数十次往返于检修台位与钩缓间的过程中,他驾驶的叉车如同一个移动的“中转站”,串联起整个班组的生产节奏。
随着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车辆段年检修量逐年递增。面对高强度作业,易志刚的应对方式不是提速抢工,而是把“稳”字刻进每一个操作细节。他习惯在动车前多看一眼周边环境,在换挡时多等半秒确认位置,在起升中控制油门幅度,让重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这种“慢下来”的操作哲学,反而提升了整体作业效率——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返工几乎为零,班组的日均装车数稳步上升。
夏天的检修库是真正的“高温战场”。叉车发动机位于驾驶座正下方,地表热浪与机械散热叠加,驾驶室温度常超45℃。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盐渍在肩背处结成一片白色印记。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次作业前检查车辆状态,确认吊具牢固,严格执行“一看、二查、三动车”的安全流程。在他看来,高温下的每一滴汗,都不应白流;每一次出车,都必须安全闭环。
在班组里,他的角色不只是“搬运工”。车钩组装讲究成套匹配,他运送的不仅是部件,更是装配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为减少等待时间,他主动熟悉各台位作业进度,根据工长指令灵活调整运输顺序,有时在等待起吊间隙,还会协助地面人员整理配件摆放位置。这种“向前一步”的协作意识,让钩缓组的整体节拍更加顺畅。
他的工作台没有聚光灯,但每一次精准送达,都在为铁路货运的安全与效率添一块基石。在这条不足2.5米的通道上,他不开快车,不走捷径,只用最朴实的操作逻辑,把“安全”与“可靠”一叉一叉地运送到生产前线。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专注。在铁路车辆检修的链条上,正是这样一个个沉在一线、稳在细节的“微操手”,让万吨列车得以安然驰骋在千里铁道线上。(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