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听音辨“疾”的钩缓匠人

2025-10-17 10:26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钩缓组,一台台车钩整齐排列,金属的冷光映着头顶的灯光。职工王长耀蹲在车钩前,手执小锤,轻轻敲击钩体。一锤、两锤……他侧耳倾听,声音在空旷的检修库中清脆回荡。

“听声辨病”,是王长耀练出的真本事。车钩是列车连挂的核心部件,承受巨大冲击力,任何细微裂纹或松动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他每天围着车钩转,锤子敲在不同部位,声音或沉闷、或清脆、或带颤,旁人听来无异,他却能从中辨出结构是否完整、部件是否密贴。靠这一手“耳功”,他多次在例行检查中发现隐蔽故障,避免潜在风险。

干熔接工二十多年,王长耀的手艺早已炉火纯青。一把焊枪,如同“手术刀”,在钩腔导向角、钩舌止挡等关键部位精准施焊。焊花飞溅中,铁水凝固成形,修复的不仅是金属裂痕,更是列车运行的安全链条。经他手检修的车钩钩头超十万余件,无一返修。

暑运、春运,是铁路人最忙的时候。任务重了,他想的不是“加人”,而是“提效”。他牵头优化作业流程,改进专用工具,提出“分区组装法”,将钩舌组装环节细化分工,提升整体节拍。班组作业效率悄然提升,故障检出率却未下降一分。

他不善言辞,却把经验掰开揉碎教给新人。从配件识别到焊修手法,从安全卡控到应急处置,他手把手带出一批骨干。如今,班组里不少年轻职工已能独当一面,延续着那份对细节的执着。

在钩缓组,王长耀不是最年轻的,却是来得最早的、走得最晚的。他常说:“列车跑得再快,也得靠一个个零件稳稳连在一起。我们修的不是铁疙瘩,是安全线。”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专注。一把锤、一柄枪、一副手套,他在方寸之间守护着钢铁巨龙的脉络。听音辨“疾”,凭的是经验,靠的是责任,更是二十多年如一日对岗位的敬畏与坚守。

在铁路货运的幕后,正是无数像王长耀这样的普通工人,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安全焊进每一次连挂,把责任刻进每一处焊缝。(陈松)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