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向“新”而进:江西瑞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10月31日,“向江图强谱新篇”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九江瑞昌市,实地探访当地企业在绿色生态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就。在长江之畔,一幅以“绿色引擎”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港口,点亮长江生态明珠
采访团来到了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这座位于长江中下游武穴水道右岸的重要港口,已累计投资3.5亿元,一期工程于2015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码头拥有岸线长450米,建有4个10000DWT泊位,可同时装卸集装箱、件杂货和散货,设计年吞吐量达280万吨,设计年通过能力300万吨。

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运输航拍
瑞昌港投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金生介绍:“我们码头于2019年投入运营,当年业务量仅64万吨,到去年已达753万吨,实现十倍以上增长。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环保工作毫不松懈。我们专门设立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实行‘三必须’确认机制:作业前必须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防污染设备必须完好;双方通过‘船E行’APP全程确认、闭环管理,数据实时上传交通部,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采访团在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拍摄长江图景
他还提到,2021年该码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一类口岸,国外货物可直接进出口,外籍船舶也可靠泊,标志着九江港形成“一口岸三港区”格局。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港口建设,今年计划实施码头改造,将原有门机作业改为全封闭皮带作业,廊道顶部铺设光伏玻璃用于发电,实现环保与效能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瑞昌市为积极推动瑞昌港区水运口岸建设,达到海关全封闭监管要求,在已建成的九江口岸瑞昌监管区基础上,启动并完成了堆场天桥、公用码头技改和监管区二期堆场硬化等口岸工程建设。2019年9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九江港口岸扩大开放瑞昌港区,使得该码头能够为瑞昌港区乃至全省及周边外贸货物的直进直出提供港口装卸服务,有效扩大了九江港口岸的辐射范围。
智造转型,化工走向高效清洁
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坐落于九江市码头工业城,是江西省氯碱化工与氟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氟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单位。公司化工一厂总投资65亿元,占地约1633亩,已形成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16万吨甲烷氯化物、30万吨过氧化氢等多元化产品矩阵;化工二厂重点布局新型绿色冷媒,目前正处于项目建设阶段。

卫晓宇正在介绍主导产业如何加快创新转型、提质增效
据介绍,2024年,公司通过深化数智赋能,实现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减少化工产品主要原辅料使用3137吨,节约用电2007万kWh、蒸汽4.8万吨、水资源20.4万立方米,折合标煤2.3万吨,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100万元。
“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更在绿色发展上持续投入。”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卫晓宇介绍,“公司已建成总装机容量达8.4MW的光伏绿电设施,年发电量超过600万度。目前所有产品均已完成碳足迹核算,2024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2万吨。”
循环链条,农业食品焕发新生
随后,采访团一行前往溢香食品产业园,这里正以“三产融合”为驱动,构建集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冷链仓储、电商物流及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全链条协同农业食品产业体系。产业园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依托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围绕七大特色农业产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强化科技赋能。

采访团在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展厅参观
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清介绍道,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实践:“我们坚持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全产业链。在养殖端,实行集约化养殖,并将鸭粪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紫薯、山药等作物种植,构建了生态循环。在加工端,我们投入超千万元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对能耗进行全程精细化管控,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车间作业的员工
从江畔码头的环保革新,到化工企业的智造减排,再到食品产业园的生态循环,瑞昌市正以坚实的步伐,将“绿色”融入产业血脉,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条向“绿”而行、向“新”而进的发展之路,生动绘就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得益彰的和谐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