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一江碧水润文明 满城青绿绘发展
鳞次栉比的机器装置、干净整洁的厂区环境、监测屏幕上跃动的数字……日前,走进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一组鲜明的对比值格外引人注目,污水智能处理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排放水和国标水的对比值。在这里,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既守护着生产效率,也守护着蓝天白云。
在九江,无论是工厂车间的绿色生产,还是文化公园的生态景观,这座城市正以“向江图强”的姿态,跑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航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口段,风景如画(李学华摄)
绿色动能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阳光穿透九江石化厂区的塔林,这里不见传统石化企业的浓烟与废水,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控制室里跳动的数据、绿意盎然的厂区绿化,以及循环利用的水资源系统。
从国家级绿色工厂到智能化工企业,“生态优先”与“产业振兴”并非选择题,而是融合共生的必答题。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生态赋能”,让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与“含绿量”同步提升。
作为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九江石化以“绿色低碳”“智能工厂”“党建力量”为核心竞争力。“自2021年起,我们系统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明确了以信息化提升全面感知、预测预警、优化协调与科学决策能力的总体目标,为绿色安全生产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信息中心专家唐亮介绍道。2024年,该企业还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讲解员现场讲解污水精细化管理装置(叶昱汝摄)
“不让一滴油和废水流入长江。”这句口头禅早已刻进九江石化每一位员工的操作规范里。
据悉,该企业在环保领域持续投入,升级环保设施,建成投运先进的污水处理厂,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水质排放指标。通过构建“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体系,实现了对污水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不合格污水“零入江”。
与此同时,九江石化全面应用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配备高效的油气回收装置,大幅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致力于打造“无异味工厂”,让天更蓝,让水更清。
生态赋能让千年文脉“活起来”
金风送爽,天朗气清。漫步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沿着滨江岸线行走,浔阳楼、琵琶亭、锁江楼三座文化地标遥相呼应、连点成线。
白天,江风与绿植交织,云中栈道蜿蜒于江滩之上,琵琶书屋掩映在绿树之间。夜晚,灯光投影技术将《琵琶行》的场景生动重现,让“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词意境跃然眼前。市民与游客沉浸其中,感受着“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的和谐之美。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琵琶亭景区(浔阳区委网信中心供图)
九江始终坚持“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长江大开发”的总体要求,遵循“千里长江最美岸线、千年浔阳文化窗口”的发展定位。
九江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石泉向记者表示:“我们着力挖掘文化内涵,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呈现,并对沿江岸线进行系统生态修复与规划,将昔日的码头、仓库区转型升级,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热衷的游览打卡地。”
在九江文化基因里,始终流淌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如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千年遗址的生态保护,让“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深度融合——既守护文化遗产的“形”,也延续生态和谐的“魂”,让千年文脉在绿色发展中焕发新生。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是这场“文化+生态”融合实践的缩影。
来到彭泽县,登至狄公楼顶层,凭栏远眺,浩荡江景便毫无遮挡地铺展在眼前。一旁的五柳书院为仿唐风格,其“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情怀,与彭泽53%的森林覆盖率的生态美景相得益彰。
“狄公楼与五柳书院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彭泽段的核心文化地标。在生态休闲方面,我们依托两地临长江、近湿地的自然优势,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系统性整治,打造了亲江步道、生态绿地等休闲空间,让长江文化公园成为市民游客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彭泽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程光介绍。如今,狄公楼与五柳书院已成为彭泽的热门打卡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休闲”的双赢。
狄公楼外依长江、内连城区,可登高远眺,融情于自然山水,情景交感。走进五柳书院,四周环境幽静,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彭泽段将“生态景观”与“人文精神”相融,达到了将文化、历史、观景休闲于一体的效果。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彭泽段狄公楼景区(彭琴摄)
全域治理筑牢长江生态“防护网”
十四五期间,九江以“全域治理”的思路,织密长江生态“防护网”——让每一条河流清澈、每一片绿地常在,守护好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屏障”。
九江的生态治理,始于对工业污染的“源头管控”。无论是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的“超低排放改造”,还是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循环经济体系”,或是瑞昌市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的“数智化绿色转型”,都体现着九江工业企业“治污先治源”的理念。
来到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这座位于长江中下游武穴水道右岸的重要港口,已累计投资3.5亿元,一期工程于2015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自2019年运营以来,码头业务量从当年的64万吨迅猛增长至去年的753万吨,实现了超十倍的飞跃。”瑞昌港投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金生介绍,“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我们始终将环保置于首位。”
据悉,码头专门设立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严格执行“三必须”确认机制:作业前必须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防污染设备必须完好;双方须通过“船E行”APP全程确认,形成闭环管理。“我们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交通运输部门,确保全流程可追溯、可监管。”朱金生如是说。

航拍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运输(魏东升摄)
从长江岸线的绿意盎然,到产业园区的循环高效,再到文化地标的生态赋能,九江正书写着“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新篇章。这座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能收获金山银山;传承好千年文脉,就能激活发展动能。未来,九江将继续以“向江图强”的姿态,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九江智慧”。(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