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丽江西>

执乡村振兴“四笔”,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11-06 11:18

来源:中国网美丽江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靠天收”到“智慧种”,从“空心村”到“幸福窝”,乡村振兴的浪潮正席卷神州大地。这不仅是一场改变乡村面貌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乎亿万农民幸福的实践。唯有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上持续发力,才能让乡村既有“金山银山”的底气,又有“绿水青山”的诗意。

以“产业笔”夯基,让乡村“富”起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地摒弃“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立足资源禀赋走出特色路:东北平原打造优质粮棉油基地,让“黑土地”产出“金疙瘩”;江南水乡发展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让“一汪水”变成“聚宝盆”;西部山区培育中药材、高山茶等特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同时,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特产”“文旅+农园”等模式,打通农产品产销链路,让村民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跨越,村民的“钱袋子”鼓了,乡村发展的底气也足了。

以“人才笔”赋能,让乡村“活”起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激活乡村发展的“核心密码”。过去,“年轻人往外走、老年人守空巢”的困境,让乡村失去了往日活力;如今,各地通过“政策引才、情感留才、平台用才”,让人才“回流”乡村、扎根乡村。对返乡创业青年,给予场地补贴、贷款贴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本土“土专家”“田秀才”,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让他们的“老经验”焕发“新活力”;对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赋予干事创业的自主权,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些“新农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乡村,有的搞智慧农业,用无人机植保、大数据管理农田;有的做乡村电商,让家乡特产卖向全国;有的办乡村民宿,让城里人体验田园生活。人才的回归,让乡村有了“新鲜血液”,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以“文化笔”铸魂,让乡村“雅”起来。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没有文化滋养的乡村,再富裕也少了一份韵味。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修缮古村落、老祠堂,留住乡村的“历史记忆”;挖掘非遗技艺、传统民俗,让剪纸、皮影、秧歌等“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建设乡村书屋、文化广场,让村民农闲时有处“充电”、有处娱乐。同时,通过举办丰收节、民俗节、家风评选等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新风。如今,走进乡村,既能看到白墙黛瓦的雅致,也能听到邻里间的欢声笑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也能触摸到现代文明的气息。文化的浸润,让乡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让村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富足。

以“生态笔”添彩,让乡村“美”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乡村既有“金山银山”的实惠,又有“绿水青山”的美景。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让乡村告别“脏乱差”,实现“洁齐美”;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整治,让村道旁绿树成荫、小河里清水长流;推广绿色农业、有机种植,让农田里少用化肥农药,餐桌上多了放心食材。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宜居之地,不仅村民住得舒心,也吸引了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生态的改善,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攻坚战”,而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只要我们持续执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这四支笔,用心描绘、用力书写,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绘就一幅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壮丽画卷。(浮梁县峙滩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