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成为基层发展的“中坚力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从广袤的农村到社区治理的一线,从火热的车间到民生服务的窗口,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才成长的“广阔舞台”。唯有人才“根系”深耕基层一线,让更多人才踊跃在乡间田野,才能为基层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扎深“乡土根”,在泥土芬芳中锚定奋斗坐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人才要真正深入乡村、扎根基层,能够积极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细致梳理产业发展痛点,把群众的需求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家安在基层、把心放在群众身上,才能读懂基层的脉搏、找准发展的方向。扎深“乡土根”,不仅是地理上的“驻留”,更是情感上的“融入”,只有把基层当“家乡”、把群众当“家人”,才能在泥土中扎下奋斗的根脉,让个人价值与基层发展同频共振。
练就“硬本领”,在攻坚克难中书写为民答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广大人才既要应对产业发展的“硬骨头”,也要解决民生诉求的“琐碎事”,没有过硬本领难以担当重任,也难以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人才要在实践中主动锤炼“一专多能”的本领,既要能运用数字化手段排查基层治理难点、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也要能上门为特殊群体办理民生业务、帮失业人员对接就业资源;既要会钻研农业技术攻克种植养殖难题,也要能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实用指导方案,让技术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农民。基层是最好的“练兵场”,难题是最好的“磨刀石”。人才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在解决“急难愁盼”中提升能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把“专业特长”变成“为民实效”,才能在攻坚克难中交出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生答卷”。
搭好“成长梯”,在精准赋能中激发人才活力。环境优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要让人才“留得住”,构建良好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是关键。近年来,全国多地围绕人才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有的推出安居保障计划,从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切实解决人才生活顾虑;有的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学历、论文等传统限制,将工作实绩、群众评价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让人才迸发出新的活力;有的推行“导师帮带制”,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行业专家与外来人才结对,帮助其快速适应基层工作、提升业务能力。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为人才搭建了“梯子”、铺就了成长成才之路,让人才在基层安心生活、舒心干事,让基层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干事的“舞台”。(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人民政府、汪诚彬)







